抚摸那粗糙的刻痕,忽然觉得胸口发烫。他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从来不只是记录,而是在无数人心中种下某种东西??那是对尊严的敬畏,对责任的认同,对“平凡”二字重新定义的勇气。
筹备会再次召开,《人间烟火》第四季正式定名《承光者》。主题明确:聚焦那些在无形中传递精神火种的人。每一集将以“一句话”为核心线索展开??“妈妈说,做人要像粥一样,慢熬才有味道”;“爷爷讲,桥可以塌,人心不能塌”;“老师留的作业是:写下你最想感谢却从未开口的人”。
为增强互动性,节目组开通“家训征集”通道。短短一个月,收到超七万条留言。有人上传祖母手写的菜谱背面写着“待人宽,克己严”;有人寄来父亲临终前塞进他口袋的小纸条:“别怕失败,爸爸永远信你”;还有位聋哑女孩用手语视频表达:“妈妈教会我,听不见世界,就更要让世界看见你。”
最令陈愈动容的,是一封来自边防哨所的信。守哨战士附了一段视频:暴风雪夜里,战友们围坐在炉边,轮流朗读家人来信。其中一位年轻士兵念着母亲的话:“儿啊,你在山上站岗,妈在老家给你烧香。你不光守国土,也守住了咱家的根。”念完,所有人沉默良久,然后齐声唱起军歌。风雪拍打着窗户,歌声却穿透寒冷,久久不息。
他当即决定,将这段作为第四季开篇。并邀请所有投稿人参与线下“家书诵读会”,在全国十个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当天,礼堂座无虚席。有老人颤巍巍念出亡妻五十年前的情书,有农民工父亲第一次大声说出“儿子,爸爸爱你”,更有许多孩子捧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读着他们未曾亲耳听过的话语。
林若雪负责现场统筹。结束后,她递给陈愈一份整理好的资料:“你知道吗?超过六成参与者表示,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认真倾听家人的声音。有人当场给多年失联的兄弟打了电话,有人说要把这些话抄在家谱里传下去。”
陈愈翻看着一页页记录,忽然笑了:“咱们当初做这个节目,只想讲点真实故事。没想到,它变成了很多人修复关系的桥梁。”
春天来临之际,《承光者》首播。第一集《爸爸的最后一封信》上线当晚,播放量破两千万,弹幕如星河般滚动:“我也该回家看看爸妈了”“明天就去爷爷坟前读一封信”“原来最厉害的教育,是身教”。
评论区最热的一条写道:“以前我觉得成功是买房买车。现在我才懂,真正的富足,是你走在街上,有人指着你说??‘那是老李家的儿子,跟他爹一个样,靠谱’。”
与此同时,“素人创作者孵化基金”迎来首批成果展示。那位便利店女孩的《鱼鳞上的光》正式发布,三天内感动数百万人。她母亲看完片子后,在菜市场当众抱住女儿大哭:“妈这辈子被人叫‘卖鱼婆’,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可你说我是光,我就信了。”
另一位受助者是一名殡仪馆化妆师,她拍摄了《最后一面》:记录家属与逝者告别的瞬间,以及她如何用双手还原一张安详的脸庞。她说:“我不是在美化死亡,是在帮生者完成最后一次凝视。”影片结尾,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轻轻吻了吻孩子额头,低声说:“宝贝,妈妈把你漂漂亮亮地带回家了。”全场肃然,唯有啜泣声回荡。
陈愈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