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抱怨、想收点不该收的钱时,就会想起他站岗的样子。哪怕没人看见,我也得对得起那身军装。”
他们聊到傍晚,李建国的儿子放学回来,八岁模样,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整齐摆在门口,然后跑进厨房给爸爸倒水。“爸,今天老师夸我写字工整!”孩子仰着脸,眼睛亮晶晶的。
李建国摸了摸他的头,转头对陈愈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他也读一遍这封信。但他还小,我不想让他觉得人生很沉重。”
陈愈点头。他知道,有些传承不需要言语,它藏在每日清晨递上的温水杯里,藏在拒绝同事“走个后门”的坚定语气中,藏在孩子模仿父亲挺直腰板走路的姿态里。
离开前,他在门口驻足,望着楼道尽头昏黄的灯泡。“您后悔过吗?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
李建国摇头:“有时候累,但从没后悔。我爸用一生告诉我什么叫‘堂堂正正’,我现在做的,不过是把它传下去。”
回到工作室已是深夜。林若雪还在等他,披着毯子坐在沙发上改方案。见他进门,起身接过外套,轻声问:“又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是。”他坐在她身边,把录音笔放在桌上,“你知道最震撼我的是什么吗?不是那封信,是他儿子递水那一刻的笑容。那么干净,那么安心??因为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不会躲债,不会半夜被警察带走。这种安全感,比房子车子贵重百倍。”
林若雪静静听着,忽然说:“我们第四季的主题,是不是也可以加一集‘父亲的遗产’?不是金钱,是品格。”
“好。”陈愈握紧她的手,“而且主角不一定是伟人,可以是一个修车师傅、一个环卫班长、一个乡村教师……只要他把‘做人’这件事,当成最重要的事来教。”
接下来两周,团队开始筛选类似题材。顾言找到了一位高铁清洁工的父亲日记,记录了三十年如何教导儿子“宁可少赚点,也不能糊弄活”;林然联系上一名狱警家属,对方愿意分享丈夫写给孩子的十八封家书,每一封都在讲“规则的意义”。而陈愈,则亲自回访了几位过往节目的主人公。
他在南城再次见到小雅母女。一年过去,病情稳定,小雅已升入三年级,学会做蛋炒饭和番茄牛腩。拍摄当天,她主动提出要录一段话给未来的自己:“我希望长大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爱妈妈。也希望别人生病的时候,我能帮上忙。”镜头外,母亲捂着嘴哭了很久,却又笑着擦干眼泪,说:“她比我勇敢。”
另一天,他去了云南山区小学。那位升旗的老奶奶已经九十二岁,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每天让人扶她到门前,看孩子们升旗。校长告诉他,去年冬天大雪封山,几个孩子徒步十几里背来一面新国旗,说是“不能让奶奶失望”。短片播出后,全国网友捐款修建了简易升旗台,还送来一台太阳能音响设备。如今每个周一早晨,清唱的国歌依旧跑调,但多了电子伴奏的庄严。
“孩子们说,这是给奶奶的礼物。”校长指着操场边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信仰不在高处,而在脚下这片土地。”
陈愈蹲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