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会上宣布:“从今往后,基金不再限定题材。我们要相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讲述属于自己的史诗。”
夏末,中国传媒大学“真实影像研究中心”迎来第二届招生。报名人数突破五万,竞争激烈。面试现场,一名轮椅青年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想:《听见台阶的人》,记录城市盲人群体如何通过脚步声判断楼梯位置、电梯开关甚至人流方向。“我想让大家知道,看不见的人,其实听得比谁都清楚。”
主考官问他:“为什么想学纪录片?”
青年平静回答:“因为我希望有一天,别人介绍我的时候,不是说‘那个坐轮椅的’,而是‘那个拍出了真实声音的人’。”
全场掌声雷动。陈愈亲自签下录取意见:“此生不必远行,目光所及处,皆可成片。”
秋雨连绵,赵卫东带着女儿参加社区组织的“记忆口述史”项目。这一次,他不再是被拍摄者,而是拿起摄像机,走访街坊邻里,收集普通人的往事。一位抗战老兵讲述了战友牺牲前托付家书的故事,一位退休护士回忆非典时期写下遗书仍坚守岗位的心路。这些素材被剪辑成系列短片《巷子里的光》,在街道文化站循环播放。
某日放映结束后,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走上台,颤抖着说:“我丈夫是知青,死在东北农场。五十年我没提过他名字,怕痛。可昨晚看了你们的片子,我梦见他回来了,穿着蓝布衫,笑着说‘回家了’。”她顿了顿,“我想,请你们帮我找找,他当年埋在哪棵树下。”
赵卫东红着眼眶点头:“我们一定去找。”
冬至前夕,民政部门启动“平民纪念墙”二期工程,新增“家风铭文”专区。公众可申请镌刻一句影响一生的家训。短短半月,收到申请逾八万条。“吃亏是福”“读书救贫”“宁亏钱,不亏心”……每一条背后,都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谱。
仪式当天,天空飘雪。陈愈与林若雪并肩而立,看着第一批铭文缓缓浮现。突然,他注意到其中一块石碑上刻着:“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李父遗训”。他怔住,随即微笑。他知道,那个雪夜读信的男人,终于完成了与父亲的对话。
当晚,四合院再度支起投影仪。邻居们照例搬来小凳,围坐一圈。这次播放的是《承光者》特别篇:集合一年来所有投稿中最动人的片段。当小雅踮脚关火的画面重现时,有人轻声抽泣;当盲童凭声音数出台阶数时,全场屏息;当那位殡仪师为新生儿夭折的婴儿化上笑脸妆容时,一位年轻母亲抱紧了自己的孩子。
散场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拉住陈愈衣角:“叔叔,我能拍我家吗?我奶奶每天给我讲故事,她说那是爷爷留给她的。”
“当然能。”陈愈蹲下身,认真地说,“而且我会第一个看。”
雪仍在下,寂静无声。屋内炉火跳跃,电脑屏幕又一次亮起新投稿提示。标题写着:《外婆的针线筐》。
陈愈深吸一口气,点击下载。画面渐显:一只布满皱纹的手缓缓打开老旧木盒,里面整齐排列着各色丝线、顶针、半成品的虎头鞋。旁白响起,是一位老太太温和的声音:“这是我嫁过来第一天,我妈塞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