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头发湿漉漉的,手里端着两碗热腾腾的面条。
画外音是年轻的陈愈,带着笑意:“今天是你生日,但我没钱买蛋糕。”
林若雪在镜头前坐下,吹了口气:“有面就够了。”
“可我想许愿。”他说。
“许吧。”
“我希望……以后每年生日,都能和你一起吃一碗面。”
她笑了,眼角弯弯:“那我得活得比你久才行。”
画面到这里戛然而止,显然是被人匆忙关掉的。陈愈的手指停在暂停键上,久久未动。
林然看着他:“现在知道了吧?你不是从重生那一刻才开始爱她的。你们早就开始了,早在贫穷、迷茫、连未来都看不见的日子里,就已经把对方刻进了命里。”
他点点头,声音有些哑:“我一直记得那天。她说完那句话,我就决定,这辈子绝不让她再吃一顿冷掉的饭。”
次日清晨,他带着这台旧DV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论坛当天,现场座无虚席,许多老导演、学者、影评人都来了。主持人介绍他时用了“现象级创作者”“新生代领军人物”这样的词,他只是微笑,全程低着头,像一名普通观众。
放映开始。《平凡岁月》的影像缓缓流淌在巨幕上,那些熟悉的场景一一浮现:小巷深处的面馆、雨夜里归家的身影、厨房里蒸腾的雾气、夫妻俩并肩坐在院中剥豆子的午后……没有激烈冲突,没有戏剧高潮,只有细碎而真实的日常。
放映结束,全场寂静。许久,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站起来提问:“您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对抗当下浮躁的影视环境吗?”
陈愈站起身,目光平静:“不是对抗,是回归。我们总以为伟大的故事必须轰轰烈烈,可真正支撑一个人走过一生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瞬间??一句叮嘱、一顿家常饭、一次牵手散步。我想告诉所有人,平凡不是平庸,而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又有人问:“听说您拒绝了所有电影节邀约,为何却愿意将样片交给国家档案保存?”
他笑了笑:“因为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属于时间的证物。一百年后,也许没人记得我的名字,但如果有人翻开这段影像,看到一对普通人如何相爱、如何生活,或许他们会明白:原来幸福不必惊天动地,只要有人愿意为你留一盏灯,等你回家。”
散场后,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份观众反馈表。其中一页写着:
>“看完影片,我立刻给母亲打了电话。十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我想回去,陪她包顿饺子。”
他看着这句话,眼眶发热。
回到四合院已是深夜。林若雪还没睡,坐在灯下剪辑新的片段。见他回来,她起身迎上前,什么也没问,只是抱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