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了吗?”她轻声问。
“有点。”他靠在她肩上,“但值得。”
她拉他坐下,指着屏幕:“我剪了一段新加的戏份,你要看看吗?”
是《平凡岁月》的最后一幕补拍:老年版的男女主角坐在同一张石桌旁,满头银发,手牵着手。阳光斜照,猫趴在脚边打盹。男人颤巍巍地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女人碗里,说:“今天少放盐了,你尝尝。”
女人笑着点头:“嗯,正好。”
镜头缓缓拉远,院子里花开依旧,风铃轻响,远处传来孩童背诵诗歌的声音。
“这是我写的结尾。”她说,“你觉得怎么样?”
他看着画面,良久才说:“真实得让我害怕。”
“怕什么?”
“怕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我已经老得说不出话,只能用眼神告诉你‘我爱你’。”
她握住他的手:“那就用眼神说。我会懂的。”
他点头,将她揽入怀中。窗外月色澄明,一如初见。
接下来的日子,《平凡岁月》虽未参赛,却在民间悄然流传。有人自发组织社区放映,有学校将其纳入影视鉴赏课素材,甚至有年轻人模仿片中情节,在老城区复原了那家面馆,取名“若雪小馆”。
而陈愈的生活依旧简单如初。每天清晨去买菜,午后写回忆录,傍晚陪林若雪散步。林然依旧毒舌,顾言依旧操心事业,李老师偶尔还会寄来手写的信,字迹颤抖却坚定。
某个雨后的黄昏,他独自来到当年艺考培训班的旧址。大楼早已拆除,原地建起一座商场,霓虹闪烁,人流如织。他在街角站了很久,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下一段话:
>“这里曾有一间教室,十二张椅子,一面镜子。
>我们在那里第一次对视,第一次念台词,第一次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如今楼不在了,人也在变老,
>可我记得你站在窗边读《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模样,
>记得你说‘表演不是演别人,是成为自己’时的眼神。
>所以我不悲伤。
>因为真正的舞台从未消失,
>它一直在我们脚下,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凝望、每一次相拥中继续上演。
>这场戏没有谢幕,
>也不会谢幕。”
合上本子,他转身离去,步伐稳健。
回到家,林若雪正在教邻居小女孩画画。孩子仰着脸问他:“叔叔,你是大明星吗?”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