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可能的真实土壤之上。
这一刻,她的报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说服力。
姜南星的讲解清晰而恳切,每一个结论都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实地认知和专业分析。
当她的话语暂告一段落,旷野间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只有风声轻柔地拂过田野。
随即,李总带来的考察团队中,那几位一直神情严肃、审慎记录的农业技术专家,率先有了反应。
一位头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专家(可能是土壤或种植领域的权威)缓缓地点了点头,动作幅度不大,却充满了分量。
他不再看手里的笔记本,而是抬起眼,目光透过镜片,重新审视着眼前这片广阔的土地,眼神里不再是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现宝藏的专注和认可。
他微微侧身,对身旁另一位稍年轻些的专家低声交谈了几句,手指下意识地指向脚下的土壤,又划向远处河岸的方向,显然是在就姜南星刚才提到的土壤差异性及其利用进行深入的印证和讨论。
另一位看起来更偏重农业管理的专家,则直接抬起头,目光赞许地看向姜南星,毫不掩饰脸上的满意神色。
他甚至轻轻鼓了两下掌,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
“姜科长,”
他开口道,语气中带着专业人士之间的尊重,“你对土壤特性的把握非常精准,更重要的是,你们这种‘因地制宜’、‘量土而行’的规划思路,完全说到了点子上!
这恰恰是现代绿色农业最核心的理念!”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另一位一直操作着便携式土壤湿度检测仪的年轻技术员也抬起头,兴奋地补充道:“是的!
我们刚才初步测了几个点,这片区域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区间,确实非常契合我们生态种植体系的基础要求!
尤其是透气性好的沙壤土特性,对于展根系健康、避免土传病害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