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空气,上前一步,从容地接过了工作人员递来的便携式无线麦克风。
她没有选择躲在演讲稿后面,而是面向众人,目光清澈而坚定。
“李总,各位来宾,大家好。”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清晰而稳定,与田野的广阔背景奇异地融合,“周县长让我结合土地和土壤来谈,那我们就从脚下开始。”
她并没有立刻指向远方,而是微微弯下腰,用空着的手,极其自然地从脚边的田埂上抓起一小把泥土。
这个动作瞬间拉近了与这片土地的距离,显得无比真切。
她将手中的泥土微微攥紧,然后松开,让土壤从指缝间簌簌落下,同时讲解道:“大家请看,这里的土壤质地属于典型的沙壤土。
手感疏松,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相对偏弱。
这种特性,决定了它适合种植一些不耐涝、对根系通气性要求高的作物。”
激光笔的绿光射出,精准地指向不远处一片长势良好的地块。
“比如那边看到的,是我们引导农户种植的耐旱薯类和经济林木。
它们的根系特性正好与这种土壤相匹配,实现了‘地尽其用’。”
绿光缓缓移动,扫过视野内不同颜色的田块。
“当然,土地的状况并非一成不变。
大家可以看到,从我们脚下这个相对较高的位置,到靠近河岸的那片低洼地,土壤的构成和性质是存在细微变化的。
低洼处土壤粘性加重,有机质含量更高,但汛期容易过湿。
因此,在产业规划上,我们进行了差异化布局。”
她开始将土壤特性与具体的村庄、产业一一对应:“顺着我激光笔的方向看,远处那片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经过改良的区域,属于西畈村,可以重点展的是需要精耕细作、对水肥要求较高的温室大棚蔬菜。”
“而靠近河岸,土壤更肥沃但也更潮湿的区域,则划归简垸村和老冲村,利用这种特性,以后展起了水稻种植和生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反而化劣势为优势。”
“至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坡地,以及更远处土壤相对贫瘠一些的山地,则主要规划了耐瘠薄的经果林和特色旱作农业,以后可以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逐步改良土壤肥力。”
她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剖析背后的逻辑:“我们的土地整理和产业规划,核心思路就是‘因地制宜’、‘量土而行’。
不是我们想种什么,而是这片土地最适合种什么?什么样的产业模式既能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又能保护甚至提升地力,实现可持续展?比如,我们正在探索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就是基于不同土壤特性进行的轮作安排……”
当李总身边的一位土壤专家饶有兴致地追问起具体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范围以及改良措施时,姜南星对答如流,数据准确,措施具体,显然对此下过一番苦功。
周惟清在一旁负手而立,安静地听着,目光大多数时候落在姜南星身上,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激赏。
他看到她站在田野的风中,手持麦克风,以脚下的土地为课本,侃侃而谈,将枯燥的土壤数据变成了生动的产业语言,将一个专业干部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和盘托出。
这不仅是一场报告,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一种责任的担当。
李总频频点头,原本只是礼貌倾听的神情变得愈认真,甚至拿出手机对着她讲解的区域拍照。
他带来的专家团队也开始更积极地互动提问。
阳光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也洒在姜南星的身上。
她仿佛一位土地的解读者,用专业和真诚,将英林县大地的密码娓娓道来,成功地将客人们的注意力从纸面报告吸引到了这片充满生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