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那句带着深深无力感的质问,如同冰水泼入滚油,瞬间在沉寂的两仪殿内炸开了锅!
“陛下!
万万不可!”
第一个高声反对的,竟是长孙无忌!
他猛地踏前一步,脸色因激动而有些涨红:“陛下!
朝廷自有法度,百官各有职司!
岂能因一时效率不畅,便…便再去求助于外…外人?此例一开,国将不国!
朝廷威严何在?六部体统何存?!”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
他深知,一旦让那些高效得不像话的红棍再次回来,甚至长期扎根,他这些传统世家出身、讲究按部就班的官员,将彻底被边缘化!
“辅机此言差矣!”
杜如晦立刻皱眉反驳,语气急促,“何为体统?何为法度?体统法度,当为办事而设,非为掣肘而生!
如今各地新政推进迟缓,军需调配凝滞,陛下忧心如焚,这难道是体统想要看到的吗?事急从权!”
“从权?”
房玄龄接过话头,他面色沉凝,语气却相对缓和,试图充当调停者,“陛下,克明与辅机,所言皆有道理。
此事…此事或许并非简单的‘快与慢’之争。”
他看向李世民,目光深邃,缓缓道:“臣以为,此乃…文化之差异,积习之难改。”
“文化差异?”
李世民眉头紧锁,“玄龄,此言何意?”
房玄龄拱手道:“陛下明鉴。
龙原那些人,行事风格…雷厉风行,目标明确,不重虚礼,唯结果论。
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快刀,能斩断一切繁琐纠缠,直抵核心。
此乃其‘文化’。”
他话锋一转,指向殿外,仿佛指向整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而我朝廷百官,沿袭前隋乃至两汉之制,讲究程序正义,注重层级汇报,强调相互制衡,公文往来皆有定式。
此乃百年乃至数百年积淀之‘文化’。
稳重,周全,却难免…迟缓。”
“此两种‘文化’,本无绝对优劣之分,只是…适用场景不同。”
房玄龄叹了口气,“龙原之法,适用于攻坚克难,开拓急务。
朝廷之法,适用于承平之时,维稳守成。”
“如今陛下欲开创盛世,正是新旧交替、百事待举之时,自然觉得龙原之‘快刀’顺手。
然…若长期以此‘快刀’处理日常政务,臣恐…其过于刚猛,缺乏缓冲,易生疏漏,甚至…破坏制衡之基。”
房玄龄这番话,引经据典,剖析深刻,听得众人纷纷点头,连长孙无忌脸色都缓和了不少。
“房相此言,老成谋国!”
一位须皆白的老御史立刻出列附和,“朝廷运转,非是市井买卖,岂能一味求快?程序虽繁,乃为防微杜渐!
制衡虽缓,乃为社稷安稳!
若为求效率而废弛法度,与暴秦何异?!”
“荒谬!”
马周年轻气盛,忍不住厉声反驳,“依老大人之言,莫非这效率低下、公文旅行、相互推诿,反倒成了‘社稷安稳’的基石了?!
如今北疆互市等着钱粮,各地新政等着人手,边防将士等着军械!
这些事,等得起吗?!
等你们走完程序,黄花菜都凉了!”
“黄口小儿!
懂得什么?!”
老御史气得胡子直抖,“国之重器,岂容轻慢!”
“轻慢?”
程咬金早就听得不耐烦了,哇呀呀一声吼,声震殿宇,“俺看你们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简单一件事,非要你画个圈,我打个钩,他盖个印!
折腾来折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