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示弱,率领骑兵奋勇杀敌,叛军左翼节节败退。
侬智高见左右两翼危急,急忙下令中间一队的叛军支援两翼。可就在这时,狄青率领中路步兵发起了冲锋。宋军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更加高涨,纷纷跟着狄青冲锋。狄青和侬智高打在了一起,侬智高的刀法虽然凶猛,却不如狄青的长枪灵活。十几个回合下来,侬智高渐渐体力不支,刀法也变得混乱起来。狄青抓住一个破绽,长枪一挺,就刺中了侬智高的肩膀。
侬智高惨叫一声,翻身落马。叛军见首领受伤,顿时失去了斗志,纷纷四散奔逃。狄青下令乘胜追击,宋军士兵一路追杀,叛军死伤惨重,尸体遍布归仁铺的平原。
侬智高在亲兵的掩护下,带着少数残余势力逃往大理(今云南)。可他刚到大理,就被大理国王段智祥抓住了。段智祥知道北宋的厉害,不敢得罪北宋,便下令将侬智高处死,把他的首级献给了北宋朝廷。
归仁铺一战,宋军大获全胜,斩杀叛军一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侬智高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欣喜若狂,下旨升狄青为枢密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位出身行伍的枢密使,执掌全国的军事大权。
成为枢密使后,狄青的人生达到了巅峰。然而,狄青的功绩和地位,却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嫉妒和猜忌。北宋自建立以来,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们掌握着朝廷的实权,他们认为武将只能打仗,不能参与朝政,更不应该担任枢密使这样的高官。尤其是狄青出身行伍,脸上还带着面涅,这在文官们看来,更是“卑贱”的象征,他们绝不允许这样一个人坐在枢密使的位置上。
首先站出来反对狄青的,还是之前反对他统领大军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他多次向宋仁宗上奏,说狄青“出身微贱,不宜担任枢密使”,还诬陷狄青“在军中培植亲信,图谋不轨”。宋仁宗起初并不相信,认为王举正是出于嫉妒,便没有理会。
可王举正并没有放弃,他联合了一批文官,如翰林学士宋祁、知谏院刘元瑜等人,不断向宋仁宗上奏弹劾狄青。他们抓住狄青的一些小事大做文章:
有一次,狄青在枢密院办公时,穿上了军装。文官们又上奏说狄青“在枢密院穿军装,有不臣之心,意图谋反”,还说“枢密院是朝廷重臣办公之地,岂能容武将穿军装放肆”。
就连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也加入了弹劾狄青的行列。欧阳修虽然是个开明的文官,却深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狄青担任枢密使会破坏北宋的“文治”传统。他向宋仁宗上奏了一篇《论狄青札子》,在札子中说:“狄青虽有战功,但出身行伍,不知礼仪,若长期担任枢密使,恐会导致军中将领骄横,危及朝廷安危。臣建议陛下将狄青外放为地方官,这样才能保证朝廷的稳定。”
面对文官集团的轮番弹劾,宋仁宗开始动摇了。他虽然知道狄青是忠臣,也认可狄青的功绩,但他更害怕文官集团的反对会引发朝廷的动荡。北宋历代皇帝都对武将心存戒备,宋仁宗也不例外——他担心狄青会拥兵自重,发动兵变。
狄青得知文官集团弹劾自己后,心里十分委屈。他多次向宋仁宗上奏,表明自己的忠诚,解释那些被诬陷的事情,可宋仁宗却总是含糊其辞,没有明确表态。狄青渐渐明白,在“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下,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得到文官集团的认可,也难以让宋仁宗完全信任。
嘉佑元年(1056年),开封发生了一场大水,狄青的家被淹了,房屋倒塌了好几间,他只好暂时搬到枢密院的官署居住。这件事被文官集团抓住了把柄,他们散布谣言说:“狄青住在枢密院,是想趁机夺取兵权,谋反称帝。”
谣言传到宋仁宗耳中,他终于下定决心,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改任他为陈州(今河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