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知州。
狄青接到圣旨的那天,正坐在枢密院的办公椅上,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军事改革方案。他拿着圣旨,手都在发抖,脸上的面涅仿佛也在隐隐作痛。他对身边的亲信说:“我狄青一生为国效力,从未有过二心,没想到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大宋的江山,终究是容不下我们这些武将啊!”
离开开封那天,狄青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悄悄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带着家人踏上了前往陈州的路途。
狄青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回头望了一眼开封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无奈和悲凉——他为大宋付出了一切,却最终被大宋抛弃。
到了陈州后,狄青的心情一直十分抑郁。他时常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摸着脸上的面涅,回忆着在西北战场上的热血沸腾,回忆着夜袭昆仑关的惊险,回忆着归仁铺大捷的意气风发。可这些美好的回忆,如今都成了刺痛他心的利刃。
更让狄青难受的是,文官集团并没有放过他。宋仁宗虽然免去了他的枢密使职务,却还是担心他会谋反,便派了专人到陈州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监视的人每天都要向朝廷汇报狄青的行踪,哪怕是狄青出门散步、与人聊天,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
狄青知道自己被监视,心里更加郁闷,渐渐积郁成疾,患上了重病。他时常咳嗽不止,夜里还会发高烧,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家人请了很多医生来给他治病,可他的病却越来越重——他的病,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里的。
嘉佑二年(1057年)的秋天,狄青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他让家人取出宋仁宗赐给他的那件锦袍和那把宝刀,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锦袍上的“忠勇”二字,喃喃地说:“陛下,臣……臣没有辜负您的信任……臣这一生,对得起大宋,对得起百姓……”
说完这句话,狄青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九岁。
狄青去世的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下令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谥号“武襄”,并派专人护送狄青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郓州安葬。郓州的百姓得知狄青去世的消息后,纷纷自发地到路边迎接他的灵柩。
《宋史》中,史官在为狄青立传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青起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其忠勇之节,冠于一时。然功高遭忌,终以忧死,悲夫!”
列位,狄青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从最底层的黥卒,凭借自己的忠勇和谋略,成长为北宋的枢密使,平定了西北边患,荡平了南疆叛乱,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却生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最终被文官集团的猜忌和排挤所击垮,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北宋王朝的悲剧——自狄青之后,北宋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出身行伍、能征善战的将领,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最终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攻破开封,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