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同人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3章 江左枭雄桓温

第43章 江左枭雄桓温(2 / 8)

>庾翼的赏识,成了桓温仕途的“敲门砖”。他不仅向朝廷上表推荐桓温,还将自己的女儿庾氏嫁给了他,通过联姻将桓温纳入庾氏集团的羽翼之下。有了庾家的支持,桓温的官运如同乘上快马——从琅琊内史起步,历任徐州刺史、安西将军府司马,短短数年便从地方小官,成长为手握兵权的实力派将领。

公元343年,庾翼病逝。临终前,庾翼再次向朝廷上书,力荐桓温接替自己担任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荆州是东晋的“西大门”,扼守长江上游,掌控着巴蜀、荆襄的军事命脉,是仅次于建康的战略重镇。当时的东晋朝廷,碍于庾氏集团的势力,且无人能替代庾翼镇守荆州,最终只得同意。这一年,桓温年仅三十一岁,他站在荆州的城楼上,望着东流的长江,心中有了“成就一番大业”的豪情壮志。

手握荆州兵权的桓温,深知“在门阀当道的东晋,唯有军功能立威”。当时东晋的周边,北方有前赵、后赵、前秦等胡人政权,实力强劲,不易撼动;而西南方向,盘踞巴蜀的成汉政权,正处于“国势衰落”的状态,成了桓温眼中最理想的“立威目标”。

成汉政权的建立,源于西晋末年的流民之乱。公元304年,氐族首领李特率关中流民在四川起兵反晋,死后其子李雄称帝,建立“成汉”,定都成都。到桓温时期,成汉已传至第四代皇帝李势。李势是个典型的昏君,《晋书·载记第二十一》记载他“骄奢淫逸,不恤国事”,不仅沉迷酒色,还纵容宗室大臣互相倾轧——当时成汉的朝政,被李势的弟弟李广、大臣马当、解思明等人把持,官员贪腐成风,军队疏于训练,巴蜀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政权,在桓温眼中,无疑是“待宰的羔羊”。

可即便如此,东晋朝廷对“伐蜀”仍持反对态度。原因有二:一是“地理险恶”——从荆州到巴蜀,需经三峡天险,山路崎岖,水运艰难,补给线长达数千里,一旦粮草断绝,军队必败;二是“风险过高”——荆州是东晋的西南屏障,若桓温伐蜀失败,荆州兵力空虚,不仅巴蜀会趁机反扑,北方的胡人政权也可能南下,东晋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当时朝廷中,除了桓温的参军袁乔,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伐蜀,连宰相何充都直言:“温虽有勇,然蜀道险远,恐难成功,万一失利,社稷危矣。”

但桓温向来是“谋定而后动,不随众议”。他早已暗中派人勘察蜀道,了解成汉的兵力部署,并制定了“闪电战”的战术——以精锐部队快速突破三峡,直捣成都,不给成汉反应的时间。公元346年冬天,桓温未等朝廷正式批复,便以“袁乔为前锋,周楚、孙盛为参军”,点选一万精兵,从江陵出发,沿长江而上,开启了伐蜀之战。

这是一场豪赌——一万精兵,对抗一个立国四十三年的政权;一条险远蜀道,承载着桓温的仕途与东晋的西南安危。

桓温的“闪电战”战术,很快便显现出效果。大军从江陵出发后,昼夜兼程,沿长江穿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沿途的成汉守军,大多因“猝不及防”而弃城投降。比如成汉的建平太守杨谦,原本驻守巫峡口,见晋军来得迅猛,未战先降;接着,晋军又攻克了涪陵(今重庆涪陵)、德阳(今四川遂宁),短短两个月,便打到了成都城外的“笮桥”(今四川成都南部,当时是成都的南大门)。

直到此时,李势才如梦初醒,慌忙调集成汉的全部兵力——约三万大军,在笮桥摆开阵势,欲与桓温决一死战。笮桥之战,成汉军队占据“主场优势”:一方面兵力是晋军的三倍,另一方面成汉士兵多为巴蜀本地人,熟悉地形,且知道“成都破则国亡”,因此战斗一开始便打得格外凶猛。

晋军前锋部队很快便陷入劣势——前锋将领龚护战死,士兵伤亡惨重,流箭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晋军士兵开始慌乱,有些将领甚至向桓温建议:“将军,敌众我寡,且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农民将军 如何拯救德意志 古人看我玩原神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中国古代名人传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