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深入敌境,不如暂退,再图后计。”
关键时刻,桓温展现出了“枭雄本色”。他拔出佩剑,指着后退的士兵,厉声喝道:“我军千里而来,为的就是今日一战!谁敢后退,先斩谁!”接着,他转头对袁乔说:“敌军虽多,但阵型散乱,且军心不稳。你带五百精锐骑兵,从侧翼绕到敌军中军,突袭其指挥中枢,只要打乱他们的阵脚,我军必胜!”
袁乔领命,立即挑选五百骑兵,趁着战场混乱,悄悄绕到成汉军队的侧翼。当时成汉军队的中军,正由李势亲自坐镇,士兵们见皇帝在阵中,本还有几分斗志,可当袁乔的骑兵突然发起冲锋,喊杀声震天动地时,成汉士兵顿时慌了——他们以为晋军来了援军,纷纷四散奔逃。
桓温见状,立即下令总攻。晋军士气大振,跟着袁乔的骑兵冲过笮桥,一路追杀,直逼成都城下。李势看着溃逃的士兵,听着城外的喊杀声,知道大势已去。他选择了古代帝王投降的最高规格——“肉袒面缚,舆榇自归”(光着上身,用绳子绑住自己,让人抬着棺材),亲自到桓温的军营前投降。
公元347年,成汉灭亡。桓温以一万精兵,灭了一个立国四十三年的政权,将四川、云南、贵州的大片土地重新纳入东晋版图。消息传到建康,满朝文武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这个三十五岁的年轻人,真的能完成“伐蜀”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朝廷不得不对桓温加官进爵: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临贺郡公,允许他“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从此,桓温不仅掌控了荆州,还掌控了巴蜀、梁州等西南地区的兵权,成了东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平蜀只是桓温成就“大业”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掌控东晋的权力,还需完成一件更能牵动人心的事:北伐。
北伐,是东晋士民心中的“执念”。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中原沦陷于胡人之手后,“王师北定中原日”便成了无数汉人百姓的期盼。而对东晋的权臣来说,北伐更是“积累声望、攫取权力”的最佳途径——只要北伐有成绩,便能被视作“民族英雄”,获得士民的支持,进而压制其他门阀,掌控朝廷大权。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选在了公元354年,目标是占据关中地区的前秦政权。当时前秦的皇帝是苻健,公元351年刚建立前秦,定都长安,政权尚未稳固——苻健虽有才干,但前秦内部仍有不少氐族贵族不服其统治,且与周边的前燕、后赵残余势力矛盾尖锐。桓温认为,这是“收复关中,逼近长安”的最佳时机。
为了确保北伐成功,桓温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从荆州、益州调集了四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司马勋率领,从子午谷(今陕西长安县南)出发,袭扰前秦的后方;另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从武关(今陕西丹凤县)出发,直逼长安。同时,他还与前凉政权结盟,让前凉出兵牵制前秦的西部兵力。
公元354年二月,北伐正式开始。桓温率领的主力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在武关,击败了前秦的将领苻生;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又大败前秦的精锐部队,斩杀前秦将领苻苌;接着,晋军攻克了灞上(今陕西西安东郊),离前秦的都城长安仅一步之遥。
苻健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将长安城内的老弱妇孺迁入城中,紧闭城门,同时派自己的弟弟苻雄,率领五千精兵驻守白鹿原(今陕西西安东南),抵御晋军的进攻。此时的桓温,站在灞上的高地上,望着不远处的长安城,心中充满了豪情——他离“收复西晋故都”的目标,是如此之近。
就在这时,一件让桓温终生难忘的事情发生了:关中地区的汉人百姓,听闻东晋军队来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些百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带着孩子的妇女,还有拄着拐杖的残疾人——他们大多是中原沦陷后留在关中的汉人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