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戬最显着的特征,是额间的“天眼”。这只天眼平时闭合时,只是一道浅浅的纹路,与寻常人的额头并无二致;一旦睁开,便会泛着金色的光芒,能洞察妖邪的本质——无论妖邪变化成何种形态,在天眼的注视下,身上都会泛起黑气,天眼能透过黑气看到妖邪的本体。此外,天眼还能看穿幻境,若遇擅长幻术的敌人,杨戬只需睁开天眼,便可识破幻境,找到敌人的真身。
杨戬的神通以八九玄功为核心,包含七十二变、九转元功等。七十二变是一种极为精妙的变化之术,能让他变化为鸟兽、草木、人物等各类形态:变化为鸟兽时,能模仿其叫声与动作,甚至能飞行或潜水;变化为草木时,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隐匿行踪;变化为人物时,能模仿其声音与神态,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九转元功则是一种护体神功,练成后肉身坚硬如铁,能免疫大部分物理伤害——寻常兵器砍在身上,只会留下一道白痕,无法造成伤口;即便是仙家的法宝,也需耗费极大的力气才能伤其分毫。此外,杨戬还擅土遁之术,施展时脚下会出现一道土黄色的光圈,身体会逐渐沉入地下,在地下移动时,能感知地面上的动静,且速度极快,片刻间便能移动数十里;他还会五雷诀,能召唤雷电攻击敌人——念动咒语后,天空中会乌云密布,降下一道道闪电,劈向敌人;同时,他也能使用三昧真火,这是一种极为厉害的火焰,呈青蓝色,温度极高,能焚烧妖邪的魂魄,即便是千年老妖,也难以抵挡三昧真火的灼烧。
关于杨戬(二郎神)的原型,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李冰次子说”。秦代蜀守李冰在任期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治理了岷江的洪水,让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民间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他的次子奉为“灌口二郎”,认为他协助父亲修建了都江堰,甚至在洪水爆发时,亲自跳入江中疏导水流。据《宋会要》记载,宋代时,都江堰周边的二郎神庙最初供奉的便是李冰的次子,庙中还摆放着他的塑像——手持铁锹,神态坚毅,仿佛正在巡查堤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说逐渐与杨戬的形象融合,百姓便将杨戬视为李冰次子的化身,进一步扩大了杨戬的信仰范围。
第二种说法是“赵昱说”。隋代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赵昱,是一位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官员。当时嘉陵江中有一条蛟龙,经常掀翻船只,淹没农田,百姓深受其害。赵昱得知后,便召集了一批勇士,手持青钢剑,前往嘉陵江斩蛟。他跳入江中,与蛟龙搏斗了三日三夜,最终将蛟龙斩杀,平息了水患。百姓感其恩德,便为他立庙,尊为“二郎神”。唐代杜光庭所着《集仙录》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事迹,称赵昱“斩蛟后,百姓为其立庙,岁时祭祀,至今不绝”。后世部分地区,如四川乐山、重庆等地,仍以赵昱为二郎神的原型,庙中供奉的也是赵昱的塑像。
第三种说法是“瑶姬之子说”,即《二郎宝卷》中所载的杨戬为玉帝之妹瑶姬与凡人杨天佑之子。这一说法在明代以后流传渐广,主要得益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的普及。《封神演义》详细描绘了杨戬助周伐纣的事迹,将他塑造成了一位神通广大、忠勇正直的神只;《西游记》则通过他与孙悟空斗法、降伏九头虫等情节,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形象。这两部小说在民间影响深远,百姓逐渐接受了这一设定,将杨戬视为瑶姬之子,“劈山救母”的故事也成为了杨戬最具代表性的事迹之一。
杨戬与妹妹杨婵(三圣母)的关系,也随着民间传说的演变而发生了变化。在早期的《二郎宝卷》中,二人关系和睦,并无矛盾。传说中,杨戬镇守灌江口时,杨婵经常从华山前来探望,每次都会带来凡间的果子与布料,杨戬也会留她在庙中吃饭,与她谈论凡间的趣事。杨婵后来因持有宝莲灯,被尊为“三圣母”,负责镇守华山,护佑周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