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民间还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杨戬的诞辰。每逢此日,各地的二郎神庙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据明代地方志记载,祭祀当天,百姓会携带供品前往庙中——供品多为酒、肉、水果等,家境富裕的百姓还会献上整猪整羊。庙前会搭建戏台,上演与杨戬相关的戏曲,如《劈山救母》《二郎斗悟空》等,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观看。尤为特别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的祭祀活动中,妓女群体的参与度极高。她们会凑钱购置精致的供品,如绣品、糕点等,亲自前往庙中祭祀,祭祀结束后,次日还会结伴乘坐画舫游荷荡,画舫上摆放着水果与美酒,船头的采莲女唱着江南小调,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景观。此外,明末辽东战事期间,明军士兵因听闻“二郎神好用弹弓”,便将桃山出产的石头制成弹丸,用于作战。士兵们认为,用桃山的石头制成的弹丸,能得到杨戬的护佑,提高作战的胜率。
杨戬最常用的兵器是三尖两刃刀,关于这柄刀的来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封神演义》,称杨戬在玉泉山修行时,偶然在山洞中发现了这柄刀,当时刀身被尘土覆盖,杨戬擦拭干净后,才发现它是一柄稀世神兵;第二种说法称,此刀为上古时期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制,风后是黄帝的谋士,擅长兵法与兵器制造,他将此刀藏于清风山望英洞,后被杨戬寻得;第三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衍生的《宝莲灯前传》,称此刀是杨戬炼化三首神蛟所得——三首神蛟本是作恶多端的妖物,杨戬将其制服后,以玄功将其炼化,铸成了三尖两刃刀。无论来源如何,这柄刀的神通却是一致的:它可随杨戬的“法天象地”神通变大,最大时能长至数十丈,刀身泛着银光,劈山时能引发轰然巨响,山石碎裂的烟尘弥漫数里;作战时,它既能劈开敌人的兵器,又能以两侧的尖刺锁住敌兵的兵刃。
山河社稷图是杨戬最重要的法宝之一,为女娲娘娘所赠。此图展开后,能生成与现实无异的幻境,幻境中包含青山、江河、云雾等景象,被困者若不醒悟,便会永远困在其中。杨戬在助周伐纣时,便是用这张图擒获了袁洪——袁洪误入幻境后,以为自己身处真实的山林,拼命奔跑却始终无法找到出口,最终被杨戬轻松擒获。此外,山河社稷图还能抵御敌人的攻击,若遇强敌,杨戬只需展开图纸,便可将敌人的攻击引入幻境,保护自己与身边的人。
哮天犬是杨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他降妖除魔的得力助手。哮天犬的原型为白色细犬,动作迅疾如电,嗅觉极为灵敏,能识破妖邪的变化。宋代画家所绘的《搜山图》中,便已出现哮天犬随杨戬狩猎的形象——图中杨戬手持三尖两刃刀,哮天犬跟在他身后,正朝着山中的妖邪扑去。《封神演义》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哮天犬”,并记载了它的神通:平时可被杨戬收于袖中,战时放出后,身形会逐渐变大,獠牙变长,能撕咬妖邪,即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被它咬住过腿肚子。关于哮天犬的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称,杨戬在灌江口镇守时,收养了一只流浪的白色细犬,这只细犬在杨戬的悉心照料下,逐渐修炼出神通,成为了哮天犬;另一种说法称,哮天犬是玉鼎真人送给杨戬的神犬,天生具有降妖之力,能感知妖邪的气息,帮助杨戬降妖除魔。
杨戬的外貌在典籍中有着不同的描述,但都凸显了他的仙者气质。宋代《夷坚志》中称其“丰神秀整,举动雅静”,形容他容貌俊美,气质端庄,举止优雅;《西游记》中则描绘为“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说他容貌清秀,身材高大,两耳垂肩,眼中有光,尽显神只的威严;《封神演义》中则记载他“戴扇云冠,穿水合服,骑白马”——扇云冠是道教神仙常用的头饰,形似云朵,能遮风挡雨;水合服是用防水材料制成的道袍,适合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穿着;白马则是他的坐骑,日行千里,能在山林与江河中行走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