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后便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改元黄初。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猜忌达到了顶峰。他知道曹植的才华与威望,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开始对曹植及其党羽进行残酷的打压与清算。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兄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多次在曹操面前称颂曹植的才华,劝说曹操立曹植为储,因此也成为了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
曹丕继位不久,便罗织罪名,下令将丁仪、丁廙兄弟及其家族男子全部处死。
好友被惨遭杀害,自己却无能为力,曹植心中充满了悲愤与绝望。曹植写下了《野田黄雀行》一诗,诗中写道:“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中的“利剑”,象征着权力与保护他人的能力,而曹植此时身无实权,如同“利剑不在掌”,连自己的好友都无法保护。他羡慕诗中那位能拔剑捎破罗网、拯救黄雀的少年,却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一句,道尽了他心中的悲愤与无奈。
杀掉丁氏兄弟后,曹丕并未放过曹植,始终想找一个借口,彻底除掉这个心腹大患。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召曹植入宫,在大殿之上,曹丕故意刁难曹植,说:“你我兄弟一场,今日朕要你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但诗中不得出现‘兄弟’二字,且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若不能做到,便是欺君之罪,当处以死刑。”
曹植望着兄长冰冷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兄长骨肉相残的悲痛,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他强忍着心中的悲愤,迈步向前走去,一步,两步,三步……
走到第四步时,曹植停下了脚步,眼中含泪,高声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短短六句诗,以豆与豆萁为喻,将兄弟二人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豆萁与豆子本是同根所生,如今却要萁烧豆煮,何其残忍!诗中的悲愤,直击人心。曹丕坐在龙椅上,听着曹植的诗句,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深知曹植诗中所指,也明白自己的做法太过绝情,于是赦免了曹植的死罪。
曹植虽然逃过一劫,但处境并未得到改善。曹丕先是将他封为安乡侯,不久后又改封鄄城侯,随后又迁徙为鄄城王,实则是将他变相流放,远离都城。曹植的封地屡次变更,身边的随从也多被换成曹丕的亲信,名义上是侍奉他,其实是时刻监视着他的举动。
黄初三年(222年),曹植奉诏前往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虽然此时的他,心中满是失意与悲哭,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但是洛水两岸,风景秀丽,水波荡漾,雾气氤氲,宛如仙境,在这般景色中,曹植心中的抑郁之情稍有舒缓,引发了他无尽的遐思。
他站在洛水之畔,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一位绝世佳人从洛水中缓缓走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位佳人衣着华丽,容貌绝世,举止优雅。
曹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走上前去,与佳人交谈,得知她便是洛水之神宓妃。宓妃向他诉说着自己的孤独与忧愁,两人一见如故,情愫暗生。然而,人神殊途,终究无法相守。离别之际,宓妃“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曹植则“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心中满是不舍与怅惘。
这场奇遇,化作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在赋中,曹植以极其华美的辞藻,细腻地描绘了洛神的绝世容颜与优雅身姿,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之间真挚而又无奈的情感。然而,后世不少人将《洛神赋》附会为曹植对曹丕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