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曹植(1 / 4)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乃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第三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弟。他的五言诗革新乐府传统,《洛神赋》《白马篇》等名篇被千古传唱,“鱼山梵呗”开创了中国佛教音乐先河,《画赞序》奠定了早期绘画理论基石,谢灵运盛赞道“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营建的铜雀台竣工,落成之日,曹操大宴群臣,席间曹操提议让群臣作赋助兴。曹植年方十九,听闻父亲号召,当即起身,取过笔墨,“援笔立成”。赋文中“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简短几句话就勾勒出铜雀台的巍峨雄姿。

曹操逐字品读,只见文辞华美而不浮夸,气势磅礴而不失雅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人的英气与才情,不由得拍案叫绝,当着众臣的面赞叹道:“此儿可定大事!”

随着年岁渐长,曹植的才华愈发凸显,曹操对他的喜爱也日渐深厚,甚至多次流露出立他为储的念头。这一切,都让身为兄长的曹丕如芒在背。曹丕年长曹植五岁,虽有一定的文采,但在天赋异禀的曹植面前,始终逊色几分。

曹植的性情,正如他的文字一般,率真而洒脱,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他热爱自由,不喜繁文缛节,常常与文人墨客纵酒放歌,畅谈诗文,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这种性格,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成为了致命的弱点。而曹丕则恰好相反,他深谙政治权谋的精髓,懂得“矫情自饰”。

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与曹植一同前往送行。曹植当场作赋,辞藻华丽,极力称颂曹操的功德,言辞间充满了敬仰与不舍,引得众人纷纷赞叹;而曹丕却只是默默流泪,跪在地上向父亲叩首,哽咽着曹操说“父王行军在外,千万保重身体,早奏凯歌”,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曹操。曹操心中暗自比较,觉得曹植虽有才情,却未免太过张扬,而曹丕则更为稳重孝顺,懂得体恤长辈。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曹植的命运,这便是“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魏宫的正门,按照当时的礼制,只有帝王出行时才能开启,门外的驰道是帝王的专用通道,臣子百姓皆不得擅自使用,违者便是大逆不道。这一年的某个夜晚,曹植与友人宴饮之后,酒意上涌,竟一时兴起,不顾侍卫的阻拦,私自驾车打开了司马门,在帝王专用的驰道上纵马狂奔,将朝廷礼法抛诸脑后。

此事很快被上奏于曹操,曹操得知曹植如此僭越,顿时勃然大怒。他认为曹植此举是对自己权威的蔑视,盛怒之下,曹操下令处死了负责守卫司马门的公车令,以此惩戒曹植。经此一事,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与信任荡然无存,他在朝堂上公开表示:“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曹植的政治生涯,自此跌入谷底。

如果说司马门事件让曹植失去了曹操的信任,那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醉酒误军机”,则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年,关羽率领大军围攻樊城,守将曹仁被困,情势危急。曹操下令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前往樊城救援曹仁。

曹植在得知自己有了领兵出征、建功立业的机会后,心中大喜,当即与友人痛饮,以示庆贺,很快便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当曹操派来的使者催促他领兵出发时,曹植早已醉得不省人事,连上马都无法做到,更别说率军出征了。

使者将情况回报给曹操,曹操听后,脸色铁青,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望着窗外,心中满是失望与哀叹,良久才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子建误我!”这一声叹息,饱含着曹操对曹植的最后一丝期望的破灭。自此以后,曹操再也没有给过曹植任何机会,兄弟二人的储位之争,也以曹丕的完胜告终。建安二十五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中国古代名人传 农民将军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如何拯救德意志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古人看我玩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