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如果施行暴政,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一观点既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神学依据,也对帝王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十分满意,随即提出了第二道策问,重点询问“帝王教化”与“人才培养”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他说:“百姓追逐利益的本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作为堤防来约束,是无法阻止的。因此,教化万民,奸邪之事就都会停止;教化废弃,奸邪之事就会出现,即便使用刑罚也无法遏制。”他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培养贤才,选拔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担任官吏,以推行教化。
汉武帝紧接着提出了第三道策问,聚焦于“国家大一统”与“思想统一”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春秋》所倡导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间永恒的原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如今,各家学说不同,人们的观点各异,诸子百家的主张纷繁复杂,旨意各不相同,因此君主在上无法保持国家的统一,百姓在下不知道该遵循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目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阻止传播,等到邪僻的学说消灭平息后,国家的纲纪就可以统一,法度就可以明确,百姓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系统地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治国、教化、统一的三大核心问题,其思想既契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求,也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铺平了道路。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对策赞不绝口,当即任命他为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辅佐江都王治理封国。
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性格骄横勇猛,早年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战功,因此颇为自负。汉武帝将董仲舒派到江都国,一方面是看重董仲舒的学识,希望他能教化江都王,另一方面也有让董仲舒历练的意思。
董仲舒到任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辅佐江都王治理地方。他常常引用《春秋》中的道理,为江都王分析政事,提出建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有一次,江都王刘非向董仲舒请教:“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伐吴,终于灭掉了吴国。孔子称许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寡人认为勾践君臣也可以称为三仁了。先生以为如何?”董仲舒听后,说道:“我才智愚钝,不足以回答这么重要的问题。听说过去鲁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说:‘不可以。’回到家后面带忧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应该询问仁人,这句话为什么会问到我这里来呢!’他只是被询问而已,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设下计谋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没有一个仁人。”他通过这个例子,委婉地劝谏江都王不要崇尚权谋诈术,而应施行仁政。刘非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也不得不佩服董仲舒的胆识与学识。
董仲舒在江都国担任国相期间,始终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廉洁奉公,体恤百姓。他积极推行教化,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使得江都国的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善举。有传说称,董仲舒在江都国时,曾遇到一场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焦急万分。董仲舒按照自己的阴阳理论,举行了隆重的求雨仪式,关闭城门,禁止一切属阳的活动,祭祀水神。没过多久,天空果然降下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们纷纷称赞他“能通天际”,将他奉为神明。
然而,董仲舒的直言敢谏也为他招来不少麻烦。当时,汉武帝重用外戚田蚡,田蚡凭借姐姐王太后的势力,专权跋扈,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