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私。董仲舒对田蚡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曾多次在私下批评他。后来,田蚡得知此事,便对董仲舒心怀怨恨,伺机报复。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辽东高庙发生火灾,不久后,高园便殿又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的警示,于是连夜写下一篇奏疏,引用《春秋》中关于灾异的记载,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认为这与汉武帝重用田蚡等奸佞之臣有关,建议汉武帝疏远小人,任用贤才。
汉武帝看后大怒,下令将董仲舒逮捕入狱,定为死罪。后来,汉武帝冷静下来,想到董仲舒的学识与忠心,又觉得他的言论虽然尖锐,但也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于是下令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中大夫,留在京城,不再让他担任封国的国相。
被贬为中大夫后,董仲舒深知自己在朝堂上已难以施展抱负,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与着书立说中。他在京城的家中开设讲堂,继续招收弟子,传授《公羊春秋》中的学问,许多官员和学者都慕名而来,他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时,汉武帝虽然没有正式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诏令,但在实际政治中,已经开始重用儒家学者,推行儒家政策。朝廷遇到重大的礼仪、制度问题,常常会派人向董仲舒咨询。《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有一次,汉武帝因为立太子的问题犹豫不决,便派张汤去请教董仲舒。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嫡以长”,遵循儒家的宗法制度,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刘据为太子。还有一次,匈奴派人来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有人主张攻打匈奴,有人主张和亲。汉武帝又派张汤去问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匈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攻打匈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不堪其苦,不如采取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同时加强边境防御,这才是长久之计。
晚年的董仲舒,潜心着述,完成了《春秋繁露》一书。这部书是董仲舒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十七卷,八十二篇,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阴阳五行、黄老之学等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重要理论。书中既有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有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探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除了《春秋繁露》,董仲舒还着有《举贤良对策》《春秋决狱》等作品。《春秋决狱》是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的着作,他主张“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即根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来判定罪责,这种思想对汉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长安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将他的灵柩运回故乡广川安葬。据说,董仲舒的墓地选址十分特别,位于广川镇的高地上,墓地周围种植了许多松柏,远远望去,庄严肃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墓地旁边修建了一座“董子祠”,常年供奉香火。
汉宣帝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此后历经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