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土地,而是为了“止戈为武”——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保护老百姓不受欺负。
书里还讲了很多治军的道理,比如“赏罚分明”:“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就是说,奖赏要及时,让士兵们赶紧尝到做好事的好处;惩罚要当场执行,让士兵们马上看到做坏事的后果。
再比如“体恤士卒”:“凡战,三军一人,胜。”意思是说,打仗的时候,全军上下要像一个人一样,才能打胜仗。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将领体恤士兵,跟士兵同甘共苦。田穰苴在攻打东阿的时候,跟士兵们一起吃粟米、喝野菜汤,士兵们生病了,他亲自照顾,这些都写进了《司马法》里,成了后世将领学习的榜样。
除了治军,《司马法》里还讲了很多用兵的策略,比如“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敌人兵力薄弱、士气低落的时候,就进攻他们;敌人兵力强大、士气高昂的时候,就避开他们;敌人疲惫劳累的时候,就进攻他们;敌人安逸休整的时候,就避开他们。田穰苴夜袭晋营,就是用了这个策略——晋军连续挑战数日,疲惫不堪,又放松了警惕,所以他才趁机夜袭,一举获胜。
《司马法》写成后,田穰苴把它献给了齐景公。齐景公看了之后,赞不绝口:“爱卿这部兵书,真是字字珠玑啊!有了这部书,咱们齐国的军队就能永远强大了!”他让人把《司马法》抄了很多份,分给齐国的将领们,让他们都学习。
后来,《司马法》慢慢流传到了其他国家,成了各国将领必读的兵书。
有一次,晏婴来拜访田穰苴,看到他正在修改《司马法》,就问他:“穰苴啊,你这部书里讲了这么多仁爱的道理,可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你觉得这些道理真的有用吗?”
田穰苴放下手里的刀,看着晏婴说:“晏相,您想想,要是将领不爱惜士兵,士兵怎么会为将领卖命?要是军队不体恤百姓,百姓怎么会支持军队?当年周武王伐纣,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周武王的军队爱护百姓,而商纣王的军队残害百姓。所以说,仁爱不是软弱,而是强大的根本啊!”
晏婴听了,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仁爱的军队,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才能真正无敌于天下。”
田穰苴不仅自己写兵书,还经常给士兵们讲兵法。每天训练结束后,他都会把士兵们召集起来,坐在草地上,拿着《司马法》的竹简,给他们讲里面的道理。士兵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学会了怎么打仗,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打仗——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保卫家乡、保护百姓。
有个年轻的士兵问田穰苴:“将军,我要是以后当了将领,怎么才能像您一样,让士兵们信服呢?”
田穰苴笑着说:“很简单,记住四个字——‘以身作则’。你要求士兵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你禁止士兵们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比如你要求士兵们不贪财,那你就不能私吞粮饷;你要求士兵们不怕死,那你打仗的时候就要冲在前面。这样一来,士兵们自然会信服你。”
田穰苴当了大司马后,齐国的军队越来越强大,边境也越来越安定。可这时候,高昭子、国惠子、鲍氏这些老贵族,心里却越来越不舒服。他们看着田穰苴一步步高升,手里掌握着全国的兵权,心里又嫉妒又害怕——嫉妒他的功劳,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有一天,高昭子和国惠子一起去见齐景公。高昭子先开口了:“主公,田穰苴如今手握重兵,威望又高,军中将士都只知有大司马,不知有主公。要是他有二心,那可就危险了!”
国惠子也跟着说:“是啊主公,田氏这些年在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田穰苴又是田氏的人。要是他跟田氏联合起来,恐怕会危及主公的江山啊!”
齐景公本来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