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奉圣旨前来取《兰亭序》真迹,大师可随我入朝复命。”辩才见状,惊怒交加,却已无力回天,只能随其赴京献宝,返回寺院后就一病不起,不久便郁郁而终。
萧翼携《兰亭序》真迹回京,太宗见之大喜,当即加封萧翼为员外郎,并赏赐大量金银绸缎。此后,太宗将真迹“置之座侧,朝夕观览”,时常对着墨迹揣摩笔法,甚至亲自临摹。
太宗曾命当时的书法名家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人,分别临摹《兰亭序》。其中,冯承素采用“双钩填墨”法摹写,最贴近真迹原貌,因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年号的印玺,后世称之为“神龙本”,成为流传最广、最受推崇的摹本。太宗将这些摹本与拓本分赐给皇子、重臣,《兰亭序》的书法影响力自此传遍天下。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病重,临终前对太子李治(即唐高宗)留下遗诏:“《兰亭序》真迹,当随吾入葬昭陵,伴吾长眠。”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下葬时,《兰亭序》真迹被置于其玉枕之下,一同封入昭陵地宫。
五代后梁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以“盗墓闻名”(就是《画江湖之不良人》中温韬的原型,动画中温韬是不良人组织的天捷星校尉,代号“盗圣”,擅长盗墓与寻龙定穴,这与原型的历史记载是一致的)。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在镇守关中的七年里,“悉发唐帝陵,取其金宝”,关中地区的十八座唐代帝陵,无一幸免,昭陵也未能逃过劫难。
温韬盗墓后,曾将所盗文物一一登记造册。据其出土清单记载,昭陵地宫内“钟繇、王羲之纸墨笔迹,如新手书”,明确提及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迹,却唯独没有《兰亭序》真迹的记录。这一矛盾,让《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若真迹随太宗入葬,为何温韬的清单中没有记载?
围绕温韬盗墓清单,后世学者对《兰亭序》真迹的去向提出了四种主要推测:
推测一:真迹仍藏昭陵隐秘之处
部分学者认为,温韬盗墓时的主要目标是金银珠宝,对书画等文物并不重视,且昭陵地宫结构复杂,很可能存在温韬未发现的隐秘墓室。太宗或许早已预料到墓穴被盗的风险,将《兰亭序》真迹藏于隐蔽的地方,未被温韬察觉。
推测二:李治调包,真迹流出昭陵
北宋文学家蔡挺在《蔡宽夫诗话》中提出,唐高宗李治或许并未真正遵旨将真迹殉葬。他推测,李治本身也非常喜爱《兰亭序》,可能以一件摹本替代真迹,将真迹留在了宫中,后可能传入武则天手中。这一说法得到部分学者支持,认为以李治的性格,确实存在“违逆父命”的可能。
推测三:真迹被毁
温韬出身武夫,文化素养极低,对书画文物的价值认知有限。有学者推测,温韬在盗墓时,可能将《兰亭序》真迹当作普通废纸,或因纸张脆弱在搬运中损毁,或被其随意丢弃,最终化为尘土。
-推测四:郑玄素证言与真迹散佚
据《太平广记》记载,温韬的外甥郑玄素曾随温韬一同进入昭陵地宫,亲眼见过《兰亭序》真迹,“纸墨尚新,字如龙凤飞舞”。但温韬后来因谋反被诛杀,其所盗文物也被瓜分散佚,《兰亭序》真迹可能在此时流入民间,后因战乱等原因彻底失踪。
四种推测各有依据,却都缺乏确凿证据,昭陵之下的《兰亭序》真迹,如同被历史迷雾笼罩,真假难辨。
从晚唐开始,另一种关于《兰亭序》真迹下落的说法逐渐流传:真迹并未藏于昭陵,而是被武则天带入了乾陵。
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曾提及“或言《兰亭序》在乾陵”,米芾在《书史》中也记载“《兰亭序》真迹,为则天所秘藏,后随葬乾陵”。
这种说法也并非捕风捉影,史书记载,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