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书法,尤其推崇王羲之。她在位期间,曾多次下诏搜求王氏墨迹,还命宫廷画师、书法家临摹《兰亭序》达百卷之多,分赐各地寺院与重臣。若李治真以摹本调包真迹,将其留在宫中,作为李治皇后的武则天,极有可能将真迹据为己有。以武则天的权势与对书法的痴迷,将《兰亭序》真迹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完全是可能的。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梁山。乾陵因山势险峻、结构坚固,且设有多重防盗机关,成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成功盗掘的陵墓。据《新唐书》记载,五代时期温韬曾试图盗掘乾陵,“凿山数丈,遇风雨大作,不得入而止”;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也曾以军事演习为名,用炸药轰炸乾陵,仍未能打开地宫。陵墓的完好保存,为《兰亭序》真迹的留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1965年,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明确提出“《兰亭序》真迹藏于乾陵”的观点。他认为,乾陵地宫规模宏大,远超昭陵,且武则天在《述圣记》碑文中隐含“双圣共藏天下至宝”的隐喻,《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必然是其陪葬品之一。
尽管这种说法有诸多合理之处,但乾陵至今未被发掘,所有推测都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关于是否发掘乾陵,学界始终存在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发掘乾陵不仅可能找到《兰亭序》真迹,还能揭开更多唐代历史谜题;反对者则强调,以目前的文物保护技术,无法确保地宫中文物(尤其是书画、丝绸等有机质文物)的安全,一旦发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无论《兰亭序》真迹是否尚存于世,它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图腾。那些流传于世的摹本,虽非真迹,却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传承至今。
从“神龙本”的飘逸灵动,到“定武本”的古朴雄浑,每一种摹本都承载着后人对《兰亭序》的想象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