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屈原(2 / 4)

部分篇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句诗,既是对楚怀王昏聩的埋怨,也是对奸佞小人诽谤的控诉。

汉北的流放生活虽然孤独,但屈原始终没有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他在诗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期许,也是他对楚国未来的憧憬。

公元前301年,楚国在秦国、齐国、韩国、魏国的联合进攻下,遭遇大败。在接连的失败面前,楚怀王终于意识到了屈原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将他从汉北召回,任命为“三闾大夫”。这一职位主要负责掌管楚国公族的祭祀与教育,让屈原重新获得了参与国事的机会。

屈原上任后,积极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远离奸佞,重用贤才,重修与齐国的联盟。但此时的楚国,保守势力早已把控了朝政,靳尚、令尹子兰(楚怀王之子)等人继续在楚怀王身边煽风点火。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屈原极力劝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意思是,秦国就像虎狼一样,不可信任,大王千万不要去。

但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极力怂恿父亲前往,说:“奈何绝秦之欢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最终,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国逼迫楚怀王割让土地,楚怀王宁死不从,最终于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

楚怀王的死,让楚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楚顷襄王即位后,依然是子兰,靳尚等奸臣当道。他们将楚怀王客死秦国的责任归咎于屈原,再次向楚顷襄王进谗言。楚顷襄王本就昏庸,于是下令将屈原再次流放,这次的流放地是更为偏远的沅湘流域(今湖南沅江、湘江一带)。这一年,屈原约44岁,此后的二十多年,他便一直在沅湘流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沅湘流域山高水远,民风淳朴。被流放的屈原,常常驾着小船,在湘江、沅江之上漂泊,与渔夫、农夫为伴。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部倾注于诗歌创作之中,写下了《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名篇。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歌谣改编而成的一组诗歌,共十一篇。传说屈原在流放途中,看到当地百姓祭祀神灵时的歌舞仪式,深受触动,于是对这些歌谣进行了加工整理,赋予了它们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湘君》《湘夫人》两篇,以凄美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他对家国的思念;《国殇》则歌颂了楚国将士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壮之情。“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几句诗,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也展现了屈原对楚国将士的崇敬。

《天问》则是屈原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他以一连串的疑问,追问天地万物的起源、历史兴衰的奥秘,展现了超凡的想象力与批判精神。“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天问》)这些问题,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暗含着对楚国现实的不满与反思。

这段时期,屈原的诗歌风格更加沉郁顿挫,情感也更加真挚深沉。他常常“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一次,一位渔父看到他这副模样,便问道:“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却坚定地回答:“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这番对话,生动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品格。他宁愿坚守自己的理想与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中国古代名人传 如何拯救德意志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农民将军 古人看我玩原神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