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公子喝酒,把他灌醉,再悄悄把他抱上车,连夜离开齐国。等他醒了,木已成舟,自然会明白咱们的苦心。”
狐偃一拍大腿:“好主意!就这么办!”
当晚,狐偃、先轸等人设宴,请重耳喝酒。重耳不知是计,喝得酩酊大醉。先轸和魏犨趁机把他抱上车,驾着马车就往齐国边境赶。
第二天一早,重耳酒醒了,发现自己在马车上,外面是陌生的风景,顿时明白过来。他气得拔出佩剑,对着先轸就砍:“先轸!你竟敢骗我!我在齐国过得好好的,为何要带我走呢?”
先轸也不躲,只是跪在马车上:“公子!您是晋国的公子,身负复国大业,怎能沉迷于儿女情长?您想想,晋国有多少百姓在等着您回去?您的母亲、您的族人,还在盼着您重振先业!若您今日留在齐国,日后晋国落入骊姬之手,您还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呢?”
重耳听着,手中的剑停在半空。他望着车外渐渐升起的太阳,又想起在曲沃时的志向,突然长叹一声,扔了剑,抱着先轸哭道:“先生之言,句句在理!是我糊涂了,险些误了大事!从今往后,我听你们的!”
就这样,先轸用“灌醉劫持”的法子,把重耳从温柔乡里拉了出来,继续流亡之路。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席间问:“公子若有一日返回晋国,当了国君,将何以报寡人呢?”
重耳沉吟片刻,答道:“若晋楚两国不幸交战,寡人愿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以报今日之恩。”
当时满座皆惊,楚将子玉甚至想当场杀了重耳,认为他口出狂言。可先轸在一旁,却悄悄对赵衰说:“公子此言,看似示弱,实则暗藏玄机——他日若真与楚交战,‘退避三舍’既能报楚之恩,又能诱敌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赵衰点头:“先生看得远,我等不及。”
先轸这脑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听着重耳的话,要么觉得仁义,要么觉得窝囊,可他却能想到日后的战局,把一句承诺变成了战场上的“诱敌之计”。这等远见,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返回晋国,杀死了奚齐和卓子(骊姬之子),登上了国君之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用流亡路上的功臣,先轸因多年辅佐之功,被任命为下军佐,开始正式参与晋国的军事事务。
晋文公继位后,晋国国力日渐强盛,可此时的中原,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楚国。当时的楚国,在楚成王的治理下,国力雄厚,军队强悍,先后征服了蔡国、陈国、郑国等小国,大有称霸中原之势。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诸侯国,大举围攻宋国。宋国国君宋成公急得团团转,派公孙固连夜赶往晋国求援——这公孙固是晋文公的旧友,当年重耳流亡宋国时,宋襄公曾善待过他,如今宋国危难,晋文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可要不要救宋,晋国朝堂上却起了争执。大夫狐偃说:“楚国势大,咱们刚稳定国内,不宜贸然出兵,不如先派人去劝宋国投降。”
大夫栾枝说:“楚国与曹国、卫国结盟,曹卫两国曾对主公无礼(当年重耳流亡曹国,曹共公偷看他洗澡;流亡卫国,卫文公不接待),若咱们攻打曹卫,楚国必然回师救援,宋国之围自解。”
晋文公听着,却没说话,而是看向了先轸——他知道,先轸在军事上的眼光,比谁都独到。
先轸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栾枝大夫之言有理,但还不够,救宋,不仅是报旧恩,更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关键!”
晋文公问:“先生此话怎讲?”
“主公请看,”先轸走到地图前,指着中原的位置,“如今齐国衰弱,秦国偏西,能与晋国争霸的,只有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