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孔子(2 / 4)

夸耀自己的善行,不把劳苦强加于人。

孔子到了卫国之后,国君卫灵公虽年迈,却对孔子礼遇有加,初到便赠予粟六万石,可他真正看重的,是能助其争霸的谋略,而非孔子的"礼治"主张。

当时卫灵公非常宠爱南子夫人,南子夫人出身宋国宗室,容貌美丽,却因与宋国公子朝有私情而名声不佳。当南子听闻孔子这位"圣人"到访,便主动提出想见一面。

对于南子的召见,孔子起初是犹豫的。他深知南子名声狼藉,与她相见,恐遭世人误解,更怕有损自己推行的"礼义"之名。可他身处卫国,若断然拒绝,不仅会得罪南子,更可能触怒卫灵公,彻底断绝在卫国推行主张的可能,乱世求存,欲行其道,有时不得不做出礼仪范围内的妥协。

最终,孔子选择赴约。《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南子端坐于宫殿内的细葛帷帐之后,身着华服,环佩叮当。孔子入殿后,遵循君臣相见的礼仪,面朝北恭敬行礼;南子则在帷帐后回礼,起身时身上的环佩玉器碰撞出清脆声响,清晰传入孔子耳中。整个过程,双方隔着帷帐,恪守礼仪距离,无半句逾矩之言,更无亲密接触,纯粹是一场符合当时礼制的相见。

可这场恪守礼仪的见面,还是引发了弟子子路的强烈不满。子路性情耿直,素来敬重孔子的德行,听闻老师见了声名不佳的南子,当即面露愠色,直言质疑:"夫子为何要见这样的人?这岂不是有损君子之名?"

面对子路的质问,孔子又急又委屈,连连发誓辩解:"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我若有半点违背礼义的行为,就让上天厌弃我!就让上天厌弃我!这份急切的辩解,藏着孔子的无奈:他并非不知南子的争议,却为了在卫国争取推行"仁道"的可能,不得不做出必要的礼仪周旋,可这份苦衷,耿直的子路一时难以理解。

孔子见南子,本是希望通过她影响卫灵公,推动卫国施行"礼治"。可他很快发现,卫灵公对"仁道"毫无兴趣。不久后,卫灵公与南子同车出游,让孔子乘坐副车随行,招摇过市。途中,卫灵公目光流连于南子,对孔子视而不见。

望着卫灵公与南子同车的身影,孔子长叹一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我从未见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这句话,道尽了他对卫灵公的失望,也暗含着对自己见南子这一行为的自嘲:即便委屈自己周旋,也终究无法唤醒沉迷声色的君主。

最终,孔子意识到卫国绝非推行"仁道"之地,遂毅然离开卫国,继续踏上周游列国的征程。

离开卫国,孔子一路辗转曹、宋、郑、陈,每到一国,他都带着弟子们宣扬"仁道",可回应他的,多是冷漠与嘲讽。在宋国,他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说他"惑乱百姓",派人伐树驱之。弟子们催促他快跑,孔子却从容地整理衣冠:"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那份从容,是对"仁道"的坚定信仰,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天不会让这份使命中断。

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率弟子前往楚国,途经陈蔡之间,陈蔡大夫忌惮他入楚后会对本国不利,派兵将他们围困在荒野。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子路拄着剑,怒气冲冲地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坐在泥泞中,平静地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道德操守的君子,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本心与节操;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放纵自己,无所不为)

颜回外出寻来些野菜,煮成稀粥,分给众人。子贡私下对子路说:"夫子之道太遥远了,天下无人能容,不如稍微变通些?"孔子听闻,召来弟子们,问道:"《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为何困于此地?"子路说:"或许是我们不够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农民将军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中国古代名人传 如何拯救德意志 古人看我玩原神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