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了分层阻燃垫。
这次手榴弹在预定距离爆炸,破片均匀嵌入三十米外的松木靶,但仍有三分之一的黑火药未充分燃烧。
"
像放屁。
"
李铁锤嫌弃地踢了踢哑火的残骸,"
光响不臭。
"
真正的突破来自一个意外。
猴子拄着拐杖来送饭时,随手把装地瓜的布袋放在工作台上。
常注意到袋子里漏出的白色粉末——那是为了防止地瓜芽而撒的石灰。
"
等等!
"
他突然抓起一把石灰粉,"
潮气吸收剂!
"
连夜赶制的prototypes将石灰粉密封在薄铁皮罐中,置于木柄内部空腔。
三天后的潮湿环境测试中,普通边区造手榴弹已经受潮失效,而改良版依旧能正常爆炸。
"
就叫防潮一号。
"
陈征在验收单上签字时提议。
李铁锤却往地上啐了一口:"
屁!
叫铁蒺藜!
专扎鬼子脚板!
"
量产很快铺开。
妇女们用模具浇铸带菱形凹槽的铸铁套,孩子们负责将石灰粉装填进小铁罐,而最精细的装药工序由李铁锤亲自监督。
老人明了"
三查制度"
:装药前查湿度,装药时查静电,装药后查密封。
第一批两千枚"
铁蒺藜"
交付部队那天,正赶上雨季来临。
高胜寒的特务营领走了三分之一,剩余的分给各连队。
常特意编写了使用口诀,让宣传干事教战士们背诵:"
三防要记牢,防潮防摔防刺刀"
实战检验来得比预期更快。
三天后的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兵工厂值班室。
陈征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带着电流杂音,却掩不住兴奋:"
赵庄伏击战三十枚铁蒺藜全爆鬼子以为遇上中央军德械师"
捷报中却夹杂着一条坏消息:有枚手榴弹在投掷时木柄断裂,导致一名战士重伤。
常连夜检查了同批次产品,现是铜衬套厚度不均导致的应力集中。
"
得改工艺。
"
张振国翻着从平州五金铺搞来的《金属加工手册》,突然指向一页插图,"
冲压成型!
需要五吨以上压力"
这个问题直到兵工厂搞到台日军卡车动机才解决。
李铁锤带人将动机改装成简易冲床,用铁轨做导轨,炮弹壳当冲头。
虽然噪音大得吓人,但确实能冲出厚度误差小于o3毫米的铜衬套。
第二批"
铁蒺藜"
更加精良:弹体刻槽加深以增加破片数量,木柄改用核桃木并浸透桐油,就连防潮铁罐也加装了橡胶垫圈。
常还设计了个简易测试装置——将手榴弹悬在开水锅上方蒸煮一小时,再立即投掷检验。
秋雨连绵的九月,"
铁蒺藜"
已经成为各部队最抢手的装备。
兵工厂月产量突破八千枚,却依然供不应求。
更令人振奋的是,总部将设计图纸转给其他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很快也传来量产成功的消息。
一个意外的现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白景琦在治疗烧伤伤员时,偶然现日军军医使用的磺胺粉包装极为防潮。
常搞来几个空瓶研究,现内壁涂有某种树脂。
经过无数次试验,兵工厂最终用松香混合蜂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