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出类似效果的防潮涂层。
"
比鬼子原装的还耐潮。
"
张振国将涂覆新涂层的弹体浸入水缸,七天后取出依然能正常引爆。
李铁锤却盯着爆炸后收集的破片呆。
老人突然抄起锉刀,在弹体内部刻出螺旋纹路:"
让破片这么转着飞"
后来的测试证明,这种"
旋转破片"
的杀伤半径增加了4o。
十月中旬,一场暴雨冲垮了兵工厂的原材料运输通道。
眼看生产要停滞,李铁锤带着徒弟们冒雨潜入敌占区,从铁路上扒回来两百多米长的废弃铁轨。
"
够做三万枚弹体。
"
老人咳嗽着说,雨水顺着他的白往下淌。
常这才现,李铁锤的左手小指少了半截——是昨夜搬运时被铁轨砸的。
前线的战果不断传回。
特务营用"
铁蒺藜"
在芦苇荡设伏,一次报销了半个日军小队;县大队将改进型埋设在公路上,炸毁了日军两辆运输卡车;甚至儿童团也用它炸过河里的鱼,给兵工厂送来几大筐改善伙食。
十一月七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这天,兵工厂收到了最珍贵的礼物——总部转来的,莫斯科军工学院编写的《破片杀伤原理》俄文原版。
虽然没人看得懂俄文,但书中的数学公式和剖面图已经足够启新的改进。
寒冬来临前,"
铁蒺藜"
完成了第三次升级:弹体分成内外两层,内层装苦味酸增强型炸药,外层铸铁刻槽内嵌钢珠;木柄中空部分除了防潮罐,还增加了备用火帽和导火索;就连最不起眼的保险销也改成弧形设计,防止意外脱落。
平安夜那晚,兵工厂所有人员聚集在最大的岩洞里。
李铁锤从床底下拖出个蒙尘的陶罐,里面是他参军时从太原带来的老陈醋。
每人分到一小勺,就着新出锅的高粱饭,算是过节。
"
明年这时候,"
老人抿着醋,独眼在炉火映照下闪着光,"
咱们给鬼子备点大炮仗。
"
常望向洞外纷飞的雪花,突然想起那张被珍藏起来的原始手榴弹图纸。
短短半年,从受潮哑火的边区造,到令日军闻风丧胆的"
铁蒺藜"
,这条革新之路如同手中的陈醋——酸涩,却回味悠长。
岩洞深处,锻锤的敲打声依旧铿锵。
而百里外的平州城外,第一枚带着螺旋纹路的"
级铁蒺藜"
,正静静等待在特务营战士的腰间。
它的木柄上,用针尖刻着一行小到几乎看不见的字:"
太行山的问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