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生们集合时整齐划一的拍手声,那是青春的律动;他甚至拍下了食堂打饭窗口,人们用饭盒敲击餐台的声音,那是一种独特的“干饭”
节奏。
他把这些片段剪辑成一部无声短片,只在字幕上标注时间和地点。
成片放映那天,县里的校长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尴尬。
他们觉得这些“噪音”
实在有损学校的形象。
一位头花白的老教师却站了起来,激动地说:“我教书三十年,头一回觉得‘吵’有了意义!
这才是孩子们真实的声音啊!”
短片最终没有参加任何比赛,但却被县里的多所学校主动索要,用于所谓的“课间节奏疏导实验”
。
姚小波知道,他的作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让更多人听到孩子们的声音。
李文娟最近有点烦。
作为省台总编室主任,她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提案和报告。
但今年,让她感到头疼的提案格外多。
在年度创新奖评审会上,一份名为《城市节律感知系统》的提案引起了她的注意。
提案声称,他们利用ai技术分析市民的步行节奏,从而优化交通信号,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当她翻到提案的附录时,却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份提案的训练数据,竟然来自“民谣中国”
现场观众的步频录像——而这些录像,正是当年林小满在地铁站里拍摄的那段顿步视频的二次流转!
李文娟怒火中烧。
这群家伙,竟然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拿别人的记忆当算法燃料,简直是岂有此理!
她当场叫停了提案,厉声质问道:“你们用民间记忆做算法燃料,连声招呼都不打?谁给你们的权力?”
提案负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撤回了提案。
散会后,李文娟悄悄地联系了林小满:“下次,我们台来牵头做‘真实城市声景’系列,怎么样?”
远在县城的吴小雨,并不知道省城里生的事情。
她所在班级正在组织一场“家乡声音”
主题班会。
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录制的录音:小贩的叫卖声、自行车的铃声、狗吠声……
轮到吴小雨时,她没有播放任何录音,而是从书包里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装着半截老电线和一块磨得亮的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