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关系更亲近了,以后只要有‘轻折柳’的活动,我们都会来参加。”
闭营仪式结束后,家长们纷纷围着樊赟三人,询问后续的活动安排。
有的希望能增加“成人刺绣课”
,有的建议开设“家庭陶瓷手作课”
,还有的想让孩子加入“非遗小传承人”
计划,长期学习非遗手艺。
樊赟一一记下大家的建议,笑着说:“大家的需求我们都会考虑,以后我们会推出更多样的非遗活动,让更多家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离开桃花村时,孩子们都舍不得走,有的抱着自己的绣品,有的拉着学徒的手,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开始。
樊赟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这些孩子,就像非遗传承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生根芽,长成参天大树。
八月的柳岸里,工作室的染坊里飘着淡淡的草木香。
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忙着为“秋季染布营”
准备染料——用桂花、枫叶、柿子皮等秋季常见的植物,熬制出不同颜色的染液。
染坊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刚染好的布料,有浅黄色的桂花染、浅红色的枫叶染、浅棕色的柿子皮染,每一块都透着自然的柔和。
“这次染布营,咱们要教大家‘扎染’和‘植物染’两种工艺,”
樊赟指着架子上的布料,对团队的学徒说,“扎染适合做围巾、手帕,植物染则可以染t恤、帆布包,让大家能把染好的作品日常使用,真正让非遗融入生活。”
倾喃补充道:“我们还准备了亲子款的帆布包,让家长和孩子能一起染,做一对独一无二的‘亲子包’。”
九月初,“秋季染布营”
在云南扎染村如期开营。
这里是“轻折柳”
合作多年的非遗基地,村里的老匠人段师傅,特意带着村民们准备了扎染用的工具和布料。
开营当天,段师傅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扎布”
:“把布折成你喜欢的形状,用绳子扎紧,扎得越紧,染出来的花纹越明显——大家可以扎成星星、月亮,也可以扎成小动物,挥自己的想象力。”
孩子们兴奋地动手尝试,有的把布折成正方形,扎出“田字纹”
;有的把布卷成圆筒,扎出“螺旋纹”
;还有的在布上缝出小口袋,里面塞上文殊果,染出“点状纹”
。
一位小男孩,在妈妈的帮助下,把布扎成了恐龙的形状,他笑着说:“我要染一块恐龙花纹的布,做一条围巾,冬天戴!”
染布环节,樊赟教大家用柿子皮染液染布:“把扎好的布放进染液里,轻轻搅拌,让布充分吸收染液,染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深。”
孩子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布放进染缸,有的还时不时把布拿出来看看,期待着颜色的变化。
当扎好的布被拆开,露出里面独特的花纹时,孩子们都出了惊喜的叫声:“哇!
我的星星花纹出来了!”
“我的恐龙花纹好酷啊!”
染布营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带着自己的作品——扎染围巾、植物染t恤、亲子帆布包,开开心心地回家。
段师傅看着大家的作品,笑着对樊赟说:“你们把非遗做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样子,让更多人愿意学、愿意用,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十月的柳岸里,秋意渐浓,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新一年的“四季非遗营”
计划图——春季陶瓷营增加“亲子拉坯课”
,夏季刺绣营推出“非遗刺绣饰课”
,秋季染布营新增“植物染家居饰品课”
,冬季礼仪营则计划和铜官窑博物馆合作,开展“陶瓷礼仪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