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浏阳桃花村,荷风送爽,“夏季刺绣营”
的营地被一片绿意环绕。
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支起了十几张竹桌,每张桌上都摆着浅粉色棉布、彩色丝线、竹绷和刺绣针——这些都是樊赟和团队提前准备好的,棉布上印着简化的荷花纹样,丝线则选了柔和的浅粉、浅绿、米白三色,既适合孩子上手,又能绣出夏日的清新感。
开营第一天,三十组亲子家庭早早来到营地。
当孩子们看到桌上的刺绣工具时,立刻围了上来,有的好奇地摸了摸竹绷,有的拿着丝线在手里绕圈。
一位妈妈笑着说:“我家孩子平时总爱玩手机,这次听说要学刺绣,特意提前一天就把指甲剪短了,说怕勾到线。”
倾喃负责亲子刺绣课的教学,她先给大家演示如何把棉布固定在竹绷上:“双手握住竹绷的内外圈,把布放在中间,轻轻拉紧,再把外圈扣上——记住哦,布要拉得平整,这样绣出来的花纹才不会歪。”
孩子们跟着做,有的力气小,拉不动竹绷,家长就帮忙按住外圈,亲子间的互动格外温馨。
接下来教“长短针绣法”
,倾喃拿着针,在布上演示:“长针从布的背面穿上来,拉到花纹的另一端再穿下去,短针就跟在长针旁边,补满空隙,像给荷花‘铺花瓣’一样。”
一个小女孩学得格外认真,她的妈妈在旁边耐心地帮她穿线,母女俩一起绣出第一片荷花花瓣时,小女孩兴奋地举着竹绷给倾喃看:“老师!
你看我绣的花瓣,像不像真的荷花?”
樊赟则在营地的另一角,开设了“非遗小课堂”
,给家长和孩子讲荷花纹样的历史:“咱们中国古代,荷花是‘君子之花’,很多服饰、陶瓷上都有荷花纹样,比如宋代的刺绣手帕、明代的青花瓷,都能看到荷花的影子。”
她还带来了几件荷花纹样的非遗藏品——一块清代的荷花刺绣手帕、一个现代复刻的荷花纹青花瓷瓶,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傍晚时分,营地组织了“荷花茶会”
。
凰慕带着大家用宋代的“三指握盏”
礼仪喝茶,还教孩子们唱改编版的浏阳山歌《荷花谣》:“桃花村,荷花开,绣朵荷花戴起来”
孩子们跟着唱,有的还边唱边晃着手里的刺绣竹绷,院子里满是歌声和笑声。
一位爸爸感慨地说:“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做手工,这次不仅和孩子一起绣了荷花,还学了古代礼仪,感觉自己也跟着重温了传统文化,太有意义了。”
刺绣营的最后一天,营地举办了“亲子绣品展”
。
三十组家庭的作品被整齐地挂在院子里的绳子上,有的绣了完整的荷花,有的绣了荷花和小鱼,还有的在荷花旁边加了自己的名字,每一件都充满了童真与爱意。
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和妈妈一起绣了一幅“荷花与汉服小人”
——布上的荷花用浅粉色丝线绣成,旁边的汉服小人穿着浅青色襦裙,正是她在冬令营穿的款式。
小女孩拉着樊赟的手,骄傲地介绍:“这个汉服小人是你,我想把你绣在上面,以后看到它,就想起冬令营和刺绣营的日子。”
樊赟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谢谢你,这是我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
展会上,还评选出了“最具创意绣品”
“最工整绣品”
“最温馨亲子绣品”
三个奖项。
获奖的家庭不仅得到了“轻折柳”
定制的陶瓷小摆件,还获得了参加“秋季染布营”
的优先名额。
一位获得“最温馨亲子绣品”
的妈妈说:“这次刺绣营让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