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铁丝网、挂满空罐头的障碍物,构成了一个极其阴险的死亡迷宫。
面对这片杀机四伏的街区,1o6师强化训练的工兵部队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最前沿展开。
手持anprs-1探雷器的士兵走在最前,耳机紧贴耳朵,仔细分辨着每一丝异常的电流蜂鸣。
一旦确认地下埋设的九八式反坦克地雷或九九式人员杀伤雷,后续的工兵便小心翼翼地用探针标识出位置,然后使用爆破索进行诱爆。
“轰!
轰!”
的爆炸声在街区不断响起,每一声都意味着一条安全通道被艰难地开辟出来。
对于悬挂的诡雷和铁丝网,工兵们则使用爆破筒或直接用剪线钳处理,动作必须精准而迅,因为任何失误都可能引来附近日军狙击手的冷枪。
与此同时,师属化学战连的烟幕排也开始大显身手。
他们并非盲目释放烟幕,而是进行了精确计算。
利用2型42英寸迫击炮和手持的5烟幕生器,他们向日军可能潜伏的街口、窗口和制高点,持续射浓密的白色烟幕弹。
这些烟幕并非形成一堵固定的墙,而是如同有生命的潮汐,顺着街道的气流缓缓涌动、弥漫。
它们有效地遮蔽了日军狙击手和观察员的视野,使其无法进行精准射击和目标指示。
更为巧妙的是,烟幕的流动和覆盖范围,也在无形中标识出日军火力点的大致方位——那些子弹最为密集、试图驱散烟幕的区域,往往就是日军防御的重点。
在烟幕的掩护下,1o6师的步兵们并未强攻主干道。
他们以战斗小组形式,紧贴着墙壁的阴影,利用工兵开辟的通道和烟幕制造的视觉盲区,快而隐蔽地穿行。
他们从一栋建筑的后窗钻出,穿过被炸塌的院墙,从侧翼甚至后方接近日军的火力点。
往往等到日军现时,中国士兵已经近在眼前,冲锋枪和手榴弹瞬间终结了战斗。
这种“工兵排雷开道,烟幕遮蔽惑敌,步兵侧翼渗透”
的高效协同战术,使得1o6师在这片危机四伏的街区中,以相对较小的代价,稳步地蚕食着日军的防御,将“鬼街”
一寸寸地夺回手中。
新二军的这种战法,推进度看似缓慢,但异常扎实。
他们占领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彻底清剿,极大地减少了被日军反击和侧射的风险。
他们像一道不断前移的钢铁堤坝,缓慢而无可阻挡地挤压着日军的生存空间。
当第七军和新二军在腾冲东、北城墙方向与日军杀声震天之际,孙立人将军麾下的新一军,如同数把淬毒的暗夜匕,正悄无声息却又致命地刺向日军的心脏地带。
孙立人对其部队下达的命令清晰而冷酷:“以最小单位渗透,以最大效果破坏,我要你们成为日军体内的癌细胞!”
新38师、新3o师、5o师的官兵们迅响应,组成了无数个连、排乃至班级的精锐突击队。
这些队伍彻底轻装化,士兵们只携带1卡宾枪、汤姆逊冲锋枪、大量手榴弹、爆破筒和巴祖卡火箭筒。
他们放弃了重型背包,依靠高能量口粮维持体力。
他们的信条是:隐蔽、度、一击脱离。
渗透路径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不走街道,而是沿着屋檐下的阴影潜行;炸开相邻房屋的墙壁,在建筑内部穿梭;更有一支小队,在熟悉地形的向导带领下,钻入了腾冲古老的下水道系统,在充满恶臭和未知危险的黑暗中摸索前进,从日军意想不到的街心窨井盖下突然钻出,动袭击。
新38师李鸿手下的一个排级突击队,在一次夜间行动中,渗透至城中心区域。
他们现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