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近战清剿。
他们绝不走暴露的街道,而是利用工兵爆破筒或缴获的日军炸药,在相邻建筑的墙壁上炸开仅容一人通过的窟窿,或者翻越残破的院墙,在庭院和房屋内部穿梭。
当某个小组在渗透途中,遭遇日军依托一座砖石结构的祠堂进行顽强抵抗时,他们绝不硬冲。
组长立即通过步话机呼叫随行的工兵:“‘铁锤’,我们需要‘烧烤’左边那个祠堂!”
两名工兵迅携带2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沿着墙根机动到祠堂侧面。
喷火兵先对准大门和窗户猛烈喷射,狰狞的火龙窜入室内,引燃了木质结构,里面顿时传出日军的惨叫和咳嗽声。
紧接着,爆破手将五公斤重的tnt炸药包安置在承重墙根。
“爆破!
隐蔽!”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半面墙体坍塌,烟尘弥漫。
不等尘埃落定,步兵小组便从缺口处迅猛突入,用冲锋枪和手榴弹,对祠堂内残余的、被震得七荤八素的日军进行最后的清理。
罗振武的1o5师面对的是腾冲城东南一片难啃的骨头——日军依托一座巨大的百年祠堂及其周边密集的、多为坚固石砌结构的民居和商铺,构建了一个相互支援的防御群落。
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在此布防,他们将祠堂的厚实青砖墙凿出了密密麻麻的射击孔,用麻包堵住了不必要的门窗,甚至在祠堂内部的戏台和主梁上架设了机枪。
周围的石砌民居也被改造,形成了交叉火力。
罗振武师长观察后,决定采取“分割包围,逐步压缩”
的战术,避免陷入逐屋争夺的消耗战。
先,1o5师动用师属炮兵和配属的坦克,对该区域实施了“隔离”
打击。
4“谢尔曼”
坦克封锁了通往该区域的所有主要街口,用直瞄火力轰击任何试图进出的小股日军。
师属1o5毫米榴弹炮则重点轰击了祠堂后方疑似指挥所和补给点的建筑,并持续骚扰其可能的撤退路线。
同时,1o5师314团一个营的兵力在外围迅展开,利用沙包和炸毁的车辆残骸构筑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线,架上重机枪和迫击炮,如同一道铁箍,将该区域与腾冲城内其他日军彻底隔离。
完成分割后,残酷的“剥洋葱”
开始了。
负责主攻的315团,并不急于直插核心的祠堂,而是从最外围的建筑开始清理。
他们以连排为单位,像手术刀一样切入。
在一条狭窄的巷道里,一个步兵班遭遇了来自侧面一座石砌银楼二楼的猛烈射击。
日军一挺九六式轻机枪从包铁的木窗后不断点射,封锁了巷道。
“火箭筒!”
班长吼道。
一名“巴祖卡”
射手在战友掩护下,从墙角闪出,瞄准窗口击。
“轰!”
火箭弹钻进窗户,内部生了小规模爆炸,机枪哑火了。
步兵随即突入,与底楼残存的几名日军步枪手展开了短暂而激烈的交火,最终用手榴弹和刺刀解决了战斗。
日军守军感受到了压力。
祠堂内的日军中队长试图派出一支小分队,通过一条隐蔽的地道(原为排水沟)渗透到外围,袭击中国军队的侧后,但这支小分队刚钻出地面,就被高度警惕的外围封锁部队现,随即被密集的火力消灭。
压缩圈越来越小。
1o5师的工兵和喷火兵在步兵的紧密配合下,开始对付那些异常坚固的石砌据点。
对于门窗被堵死的房屋,喷火兵从射击孔向内部喷射凝固汽油,高温和浓烟迫使日军放弃阵地;对于特别坚固的墙角或墙体,工兵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