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下旬,赣西上高地区弥漫着硝烟与血腥混合的气息,却也激荡着中国军队胜利的豪情。李锦集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在锦江-赣江三角地带干净利落地全歼日军骄狂冒进的赣江支队,坂本吉太郎少将毙命,五千余日军精锐灰飞烟灭。这场酣畅淋漓的围歼战,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日军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的脸上,也彻底粉碎了其南路包抄、合围第九战区主力的迷梦。
捷报如同插上翅膀,飞遍赣西战场,极大振奋了浴血奋战的罗卓英第19集团军(罗集团军)官兵的士气。罗卓英抓住战机,在北线对日军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发动了凶猛的反击。虽然未能达成全歼,但依托有利地形和将士用命,予第33师团以重创,迫使其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后撤,取得了上高会战北线战场的重大胜利。
然而,中路的硝烟并未散去。日军中路主攻矛头——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中将)主力及其配属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旅团长池田直三少将),在得知赣江支队覆灭的噩耗后,如同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进攻的锋芒为之一挫。园部和一郎严令大贺茂与池田直三:务必在锦江以西稳住阵脚,至少也要确保中路部队不被中国军队反噬,为可能的撤退争取时间。
此刻的李锦,站在集团军前进指挥所的巨大沙盘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沙盘上,代表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蓝色)和第34师团主力(深蓝色)的标识,正依托锦江以西的杨公圩、村前街(已被新四军收复)、龙潭圩(部分)等村镇及附近高地,构筑起一道仓促但尚算稳固的防线。池田旅团位于防线左翼(南侧),更靠近刚被血洗的战场,士气必然大受影响;大贺茂的第34师团主力则在其右翼(北侧),实力相对完整,虎视眈眈地警戒着锦江对岸。
“园部想跑?没那么容易!”李锦的手指重重敲在代表独立混成第20旅团的蓝色标识上,“赣江支队的血债刚还清,池田这个老鬼子的债,也该算一算了!打掉他,不仅断大贺茂一臂,更能彻底打垮中路日军的脊梁骨,为下一步解决第34师团扫清障碍!”
参谋长陈瑜中将立刻领会了李锦的意图:“总司令的意思是,集中力量,以泰山压顶之势,先砸碎池田这块相对孤立且士气低落的‘铁砧’?”
“正是!”李锦斩钉截铁,“豫南、赣江两战,已证明我集团军攻坚破垒之能!如今兵力、火力、士气皆处绝对优势,何须再行诱敌?我就要堂堂正正,以钢铁洪流正面碾碎他!让园部和一郎看看,什么叫做绝对力量!”
李锦的决心迅速转化为作战命令:
1. 正面铁锤:新编第二军军长沈德威中将,统一指挥所部(第104师徐天鹰中将、第105师罗振武中将、第106师高镇远中将)及集团军加强的重炮部队一部、工兵一部,担任主攻!任务:从正东方向,向盘踞于杨公圩、村前街西南高地的池田旅团主力防线,发起持续、猛烈的正面强攻!沈德威的战术核心是“步步为营,火力碾压,持续施压”,不惜代价,牢牢吸住池田旅团主力,将其死死钉在阵地上,使其无法脱身,更无力支援大贺茂。
2. 侧翼铁砧:第七军军长楚南河中将,指挥所部第1装甲师(周胜中将,豹式坦克为主)、第1机械化步兵师(王强中将)主力,由村前街西北方向秘密前出至锦江上游渡口(工兵司令刘毅中将已提前架设重型浮桥),渡江后,沿锦江西岸向南迅猛突击,直插池田旅团右翼(北翼)结合部!楚南河的任务是:以装甲突击力量,撕裂池田旅团与第34师团主力的联系,并形成强大的侧翼威胁,配合沈德威的正面强攻!同时,楚南河部要像一柄抵在池田旅团腰眼上的尖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3. 纵深锁链:新编第四军军长孙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