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华中大地寒意未消,硝烟再起。
日军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在豫南惨败于李锦集团军之手后,急于挽回颜面,同时为巩固武汉外围、掠夺赣西资源,悍然动了代号为“锦江作战”
的上高会战。
其战略意图清晰而狂妄:
北路: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豫南侥幸逃脱后调任),由安义、奉新方向南下,直扑上高,企图吸引并牵制中国第九战区主力。
中路: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中将)主力,配属独立混成第2o旅团(旅团长池田直三少将),由西山、大城方向,沿锦江两岸向上高核心区域猛攻,担任主攻矛头。
南路(奇兵):以精锐的赣江支队(支队长坂本吉太郎少将,由原第17师团溃败后重建的步兵联队、配属战车中队、山炮大队及工兵等组成,约5ooo人)由锦江与赣江交汇处的市汊街附近秘密渡江,沿赣江西岸快北上,目标直指高安!
意图迂回包抄上高中国守军侧后,一举切断锦江防线守军退路,与中路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围歼第九战区主力于上高地区!
日军此次行动,情报工作出现了致命失误。
他们根据过时信息和空中侦察的片面判断,固执地认为上高地区仅有罗卓英第19集团军(辖第74军、第49军等部)约十万兵力驻守,且装备、战力远逊于其“皇军”
。
对李锦集团军这支刚刚在豫南重创其主力、装备精良的十五万钢铁雄师秘密调入赣西战场的情报,竟一无所知!
这种轻敌与情报盲视,注定了赣江支队覆灭的命运。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这位“天炉战法”
的缔造者,洞悉日军三路进犯的意图,尤其是对南路赣江支队这柄试图插向己方肋部的尖刀,更是高度警惕。
他迅制定了“诱敌深入,后退决战,聚而歼之”
的作战方针。
关键一环,便是将新近抵达、实力雄厚的李锦第19集团军(与罗卓英部番号相同,为区分,常称李锦集团军)部署于日军最可能实施深远迂回的南线——锦江下游至赣江一线!
薛岳赋予李锦的任务极其明确且艰巨:
1铁壁南疆:以主力部队沿锦江(西岸)、赣江(西岸)构筑坚固防线,务必阻敌于两江之外,粉碎日军南路包抄企图,确保上高主战场侧翼安全。
2关门打狗:若日军冒进支队(即赣江支队)胆敢孤军深入,则不惜一切代价,将其诱入预设战场,坚决、彻底、干净地予以围歼!
打掉日军这柄奇兵利刃,彻底粉碎其南北夹击的迷梦!
3协同策应:与北线罗卓英第19集团军(为区分,称罗集团军)紧密协同,必要时可提供远程炮火支援或侧翼策应。
李锦领命,目光如炬。
他深知此战意义重大,既是检验部队新胜后持续作战能力,更是向薛长官和全国军民证明自己“华中砥柱”
价值的关键一役。
他麾下这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钢铁雄师,迅沿锦江-赣江展开:
高安门户:由新编第一军军长梁卫国中将率部驻守。
梁卫国将擅长攻坚与快机动的第1o2师(师长邱铭中将,配属大量3半履带车)部署在高安城正面及近郊,构筑核心防御;第1o1师(师长李龙中将)作为预备队,控制高安西北高地;第1o3师(师长郑云峰中将)及军属坦克歼击旅(吴铁鹰少将,361o歼击车)、炮兵旅(罗文翰少将,1o5155榴弹炮)则梯次配置于高安后方,随时准备支援或反突击。
梁卫国的任务是:像钉子一样钉死高安!
若赣江支队来攻,则依托坚城消耗其锐气,为合围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