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心情大好的周桐,带着小十三,揣着刚从和珅那儿“化”来的一万两银子的承诺,脚步轻快地往回走。
深秋的街道两旁,除了逐渐凋零的树木,也多了一些应季的吃食摊子。
没走多远,便看到一个老汉守着一个竹篾筐,里面堆满了橙红透亮、裹着一层均匀白霜的柿饼。那白霜如雪,衬得柿饼格外诱人。
古代的柿饼制作工艺与现代大同小异,都是通过晾晒、揉捏、出霜等步骤制成。
但古代卫生条件和干燥技术有限,柿饼表面那层天然的“柿霜”(葡萄糖、果糖等糖分凝结物)
可能不如现代工厂生产的均匀洁白,有时会夹杂细微的尘土或显得略微灰暗,保存时间也可能稍短,但其天然的风味和润燥功效并无二致。
那小贩见周桐衣着体面,身后还跟着随从,立刻堆起笑脸招呼:“这位公子,买些柿饼吧?都是自家院里种的柿子晒的,甜得很!您尝尝?”说着,便拿起一个品相最好的递过来。
周桐还未动作,身旁的小十三已习惯性地上前一步,接过柿饼。他先是凑近仔细闻了闻,确认没有异味,然后才用随身携带的小银匕(更多是心理作用)轻轻刮下一点,揭开面具下方,送入自己口中品尝。
片刻后,他对周桐微微点头,示意无恙。
这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周桐和小十三早已习以为常。但那卖柿饼的老汉哪里见过这阵仗?
眼见小十三又是闻又是用银器刮,最后还只尝那么一丁点,顿时紧张起来,脸色都有些发白,慌忙解释道:
“公、公子!这……这上面的白霜可不是什么脏东西,更不是那……那砒霜啊!这是柿饼自己出的霜,甜的!您放心吃,小人做的是正经生意,绝不敢害人!”
他的声音因紧张而带着些许颤抖,生怕被误会成下毒的歹人。
周桐见状,温和地笑了笑,安抚道:“老丈不必多虑,我家这随从并非疑心你。只是我自幼便没了味觉,尝不出食物的咸淡好坏,偏生家里女眷又喜吃这些零嘴儿,故而谨慎些,习惯了。惊扰之处,还望海涵。”
事实上,正如旁白所言,古代想要找到完全无色无味、难以察觉的剧毒并非易事。
天然毒物多有特征,而像砒霜这类矿物毒,因提纯技术所限,往往带有异味或会让食物性状改变。
快速发作和明显的中毒症状也使得下毒难以隐匿。
周桐自然也懂这些道理,但他内心深处总有一丝来自现代人对“完美犯罪”的隐忧,万一这个架空世界就有那种不讲道理的奇毒呢?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谨慎思想,让他身边的人,尤其是负责他饮食安全的小十三,不自觉地将试毒流程固化了下来。
老汉听他解释,这才松了口气,连连摆手:“不敢不敢,公子谨慎些是应该的,应该的。”
周桐便让老汉称了三斤柿饼,用油纸包好,付了钱,这才与小十三一同返回欧阳府。
刚进府门,还没走到自己院子,一个娇俏的身影就扑了过来,正是小桃。她一眼就瞄到了周桐手里提着的油纸包,眼睛瞬间亮得像星星,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哎呀!谢谢少爷!就知道少爷最好了!”
周桐将手中的袋子提高了些,面不改色地说道:“你念叨的那家黄米炸糕卖完了,我看这柿饼看着不错,就买了些,没问题吧?”
(实则是因为那炸糕铺子离得远,他懒得特意跑一趟,就近解决了。)
小桃浑不在意,只要能吃到零食她就很开心了,忙不迭地点头:“没事没事!有吃的就行!”
她迫不及待地接过油纸包,拆开绳子,拿起一块柿饼,先是习惯性地放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