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一行人下了漱玉轩的楼梯,喧闹和暖香被逐渐抛在身后。
走到二楼转角相对人少处,周桐终于忍不住伸手揭了揭脸上那半张面具,长长舒了口气:“呼……这玩意儿戴着是真闷气!”
他手指触碰到面具内侧,果然已经凝了一层细密的水汽,连带着他脸颊被覆盖的地方也有些潮湿。
他转头看向身旁沉默的小十三,忍不住问道:“十三,你这天天戴着个全脸的面具,就不觉得闷得慌?怎么受得了的?”
小十三的声音透过面具传来,平静无波:“回少爷,习惯了就好。”
跟在后面的小桃立刻抢着补充,带着点卖弄的意味:“少爷,这您就不懂了吧?小十三肯定有特殊的呼吸法门,能调节内息,减少水汽……”
周桐没好气地打断她:“得了吧!什么呼吸法门,回去以后,你这面具必须每天摘下来好好清洗晾晒!我就戴了这么一会儿就这么多水汽,天天戴着还得了?”他想象了一下那场景,觉得简直无法呼吸。
小十三却默默接了一句,语气依旧平淡:“还有一种可能……少爷,您的话……比属下多得多。”
言下之意,您说话多,呼出的热气自然也多。
周桐:“……”
他竟无言以对。正好此时与几位说说笑笑、正准备上楼迎客的青楼女子擦肩而过,她们都好奇地打量着这几位戴着面具或面纱、气质独特的客人。
周桐只能把到嘴边的话咽回去,无奈地叹了口气:“哎,我也不想说那么多啊……”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刚才在楼上点评诗词的时候。
时间倒回片刻之前。他那首《山行》如同投入滚油中的冷水,瞬间引爆了整个“揽月阁”。
诗笺在众人手中争相传阅,惊叹声、赞美声、分析声此起彼伏。那些原本还对自己作品有些信心的才子们,对比之下,顿时觉得自己的诗作黯然失色。这种降维打击般的“杀伤力”,让周桐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随后便是其他人的诗词吟诵环节。大厅中央被清出一块地方,一位位才子或才女轮流上前。
他们大多要先整理一下衣冠,然后或负手望天,或低头沉吟,努力酝酿出最佳的诗意状态(在周桐看来,确实有点小十三说的“搔首弄姿”的嫌疑),这才一步一顿,仿佛脚下踩着韵律般走到中央,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自己的作品。
吟诵完毕,再向着主位和四周行个礼,这才退下。
接下来便是点评环节。按照惯例,自然是由身份最高的三皇子沈陵先开口。
他毕竟浸淫此道多年,点评起来倒也头头是道,多是鼓励和夸赞为主,偶尔提点不伤大雅的小建议。
接着便是由几位公认诗才不错的公子小姐点评。而周桐,作为今晚“王炸”级别的存在,被理所当然地留到了最后压轴。
这可苦了周桐了。说实话,在他看来,大多数古诗(除了那些顶尖名篇)意境和用词都差不多,反正都是一堆精炼的文言文组合。
(*注:小说为阅读顺畅,人物对话及诗词均已转化为现代白话文风格呈现,实际古代对话会更文言化,且人物之间常称字而非名,剧情需要作者会特别指出*)。
要不是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十几年,耳濡目染,他连听懂都费劲,更别说点评了。
他仅存的那点文学素养,还是前世被应试教育逼着死记硬背诗词鉴赏模板留下的——什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运用了XX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XX景象,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轮到他的时候,前面的人几乎已经把能夸的点、能提的建议都说了一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