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移了几分。
然后,是来自十三校范围内,一些关注相关数学领域的研究生、甚至年轻教师的邮件。
他们或是在文献数据库更新提醒中看到了这篇论文,或是从导师、同学那里听闻,带着好奇、请教或是单纯表达仰慕的心情,来了邮件。
“张诚学长您好,拜读了您在jnaa上的大作,对您在处理退化抛物方程奇点问题时的技巧深感敬佩,冒昧写信请教关于引理32的一个细节……”
“张诚同学,我是xx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您关于拟线性方程长时间行为的工作给我很大启,不知是否有幸能与您进一步交流?”
……
这些邮件,张诚都尽量抽空礼貌回复。
对于深入的学术问题,他言简意赅地解答;对于泛泛的称赞,他谦逊地表示感谢。
他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正在以一个稳定而自然的方式,向着一个更广阔的圈层扩散。
这波小小的涟漪,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他正在攻坚的北航项目组。
在一次关于模型参数敏感性的激烈视频讨论中,赵刚教授团队里一位主要负责微观模拟、性格有些耿直(甚至可以说有点“轴”
)的博士后——刘工,对张诚提出的一个新关联公式的物理基础提出了强烈质疑。
“张同学,你这个引入的新关联函数,形式上看是挺巧妙,但它的物理图像是什么?它对应微观模拟中的哪个可观测量?如果无法直接从模拟中提取,或者提取成本极高,那这个模型对我们来说就是空中楼阁!”
刘工的嗓门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明显的不信服。
会议气氛一时有些僵硬。
赵刚教授皱了皱眉,但没有立刻打断,他想看看张诚如何应对。
张诚并未动气,他理解工程人员对理论“可落地性”
的执着。
他正准备从数学推导和物理类比的角度再次详细解释,坐在刘工旁边、另一位一直比较沉默的年轻副研究员突然小声插话,似乎是在电脑上查看着什么:
“那个……刘工,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验证一下?我刚想起来,之前刷学术动态,看到张诚同学……呃,张老师,他前几天刚在《journa1ofnon1earana1ysisandapp1ets》上了一篇独立作者的数学论文,就是处理这类复杂非线性演化方程的……或许,他这个新公式,是有很深数学考虑的?”
这话声音不大,但在略显安静的会议室里却格外清晰。
刘工愣了一下,脸上的质疑神色明显凝固了一下,他下意识地转头看向那位副研究员的屏幕,似乎想确认什么。
赵刚教授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journa1ofnon1earana1ysisandapp1ets》?独立作者?
在场的都是科研工作者,即使方向不同,也大致明白能在这种期刊上独立作者论文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论文作者在该领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严格认可,其推导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是经过考验的。
会议室里那种因质疑而产生的紧张气氛,悄然生了变化。
刘工虽然嘴上没再立刻反驳,但眼神中的不信任明显淡化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或许真的有点东西,需要再仔细看看”
的审慎。
张诚适时地接话,依旧平和:“刘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
这个关联函数的物理意义,我可以从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的角度再做一次阐述。
它本质上描述的是在热-力耦合场驱动下,缺陷集群演化模态与宏观热输运系数之间的某种‘投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