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诚本来劝家人待在租住的房子里休息,不必来考场外苦等,但家人态度坚决,无论如何都要来陪着他,见证这重要的一刻。
劝不住,他也只能由着他们了。
上午八点整,考点大门缓缓开启。
“考生开始入场!”
工作人员手持扩音器,声音洪亮地宣布。
人群瞬间涌动起来。
张诚松开家人的手,从父亲手中接过透明的文件袋,里面装着准考证、身份证和必要的文具。
“我进去了。”
他朝家人露出一个让他们安心的笑容,然后转身,汇入了入场的人流。
经过门口监考老师严格的证件核对、金属探测仪检查,他顺利进入了考点校园。
按照指示牌和准考证信息,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场教室。
进入考场,又是一轮细致的检查:核对身份证、准考证,签到,检查携带物品。
当监考老师看到张诚那明显与周围考生画风不同的稚嫩脸庞,以及准考证上那醒目的出生年份时,虽然早有心理准备,眼中还是忍不住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
同考场的其他考生,在找到自己座位,不经意间瞥见这个“小不点”
时,更是差点惊掉下巴,内心波涛汹涌:
“我去!
真的是他!
张诚!”
“他竟然跟我一个考场?!”
“八岁……和我一起高考……这压力……”
“完了,感觉还没考就已经被碾压了……”
种种复杂的目光投射在张诚身上,他却恍若未觉,平静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将文具摆放整齐,然后便微微闭上眼睛,调整呼吸,等待着考试的开始。
上午九点整,清脆的铃声划破考场的寂静。
“考试开始,请考生开始答题。”
第一科,语文。
试卷下,张诚快浏览了一遍。
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题目中规中矩,对于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精华都融会贯通的他而言,这些考察文字功底与文化素养的题目,如同呼吸般自然。
他审题精准,下笔果断,字迹工整清晰。
仅仅用了四十分钟,除了最后的作文,他已将前面所有题目高质量完成。
监考老师巡逻经过他身边时,瞥见他几乎写满的答题卡和那沉稳的架势,心中也不由暗自感慨:“不愧是神童,这度,这定力……”
接下来,是重头戏——作文。
目光扫向作文要求:(话题作文,探讨个体在社会、人生中的位置与其价值实现的关系。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oo字。
)
看到这个题目,张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这个议题,恰恰触动了他那由无数先贤典籍构筑起的、深厚至极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辨。
他没有选择常规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何不就用最契合这话题底蕴的载体来书写?
心念既定,他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他习惯使用钢笔),在作文纸上一气呵成。
没有草稿,没有涂改,仿佛胸中已有锦绣文章,只待流淌于笔端。
他以文言文格式,写下了一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的议论文。
开篇破题,便引《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言位之存在,继而以《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点出“位”
与“育”
(价值实现)之关联。
文中,他借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