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暂时放下了复杂的脉络图和课外拓展,拿出了数学课本。
他找到关于“函数单调性”的例题,遮住解答,在草纸上一笔一划地重新演算。
遇到卡壳,不急不躁,反复推敲,直到彻底理解每一步的缘由,再对照答案验证。
这个过程枯燥却无比踏实。当他能做出一道道例题时,不经意间有了喜悦,有了成就感。
接着,他翻开国文课本,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主旨,而是开始逐字逐句地诵读、默写《孟子》章节。
英语则跟着老师留下的读音印象,反复模仿最基本的音标和课文朗读。
当他完全沉浸在重新推导数学例题的过程中时,一种奇妙的体验发生了。
外界的嘈杂渐渐消失,时间的流逝感变得模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公式和逻辑链条上。
一种由“彻底弄懂”带来的愉悦感和掌控感油然而生。
这就是 “心流”状态吗?
虽然短暂,却让他体验到了学习本身可以带来的巨大内在奖励。
针对史地,他采纳了卫老师“先背熟”的建议,但也结合理化课的启发,尝试 “地图记忆法”。
他将历史事件(如“郑和下西洋”)直接标注在地图相应的航线上,边背史实,边想象地理环境。
将抽象的历史与具体的地理空间结合,记忆变得形象而牢固。
第二天(周四)历史课上,当李文香老师问到“海禁政策的影响”时,林怀安结合昨晚的思考,鼓起勇气举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并提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
虽然表述仍显稚嫩,但思路清晰,得到了老师的点头认可。
这一次主动表达,是信心重建的开始。
课后,他找到常少莲、吴双柳等几位一起晚自习的同学,分享了卫老师的点拨和自己回归基础的计划,提议大家也可以互相抽查课本基础知识。
一个以“夯实基础”为目标的小型学习小组,在无形中初具雏形。
**【叮!获得关键人物【卫天霖】点拨,学习认知提升!】
【学习策略修正:重心从“方法探索”调整为“基础夯实”。效率预期提升。】
【瓶颈期突破进度:15%。“飞轮效应”抗阻韧性增强。】**
晚自习结束,林怀安吹熄煤油灯。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他的内心却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