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明确的目标和陈默指导,他们的行动,顺利了无数倍。
当他们亮明学生创业的身份,并表现出对茶叶品质的尊重后,那几家店老板的态度,明显友善了很多。
他们不再把三人当成随便逛逛的散客,而是当成了有可能长期合作的潜在客户。
虽然涉及到货源地这种核心商业机密,老板们都守口如瓶。
但一天下来,他们不仅带回了七八种品质明显高于市面、且价格合理的茶叶样品。
更是从一位和善的老板口中,得到了一个关键的信息,要想找到最高品质的龙井和碧螺春,绕来绕去,最终都得去一个地方:杭州。
寻茶这件事,终于有了第一个明确的方向。
……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生活似乎又回到了上课、吃饭、偶尔和兄弟们在寝室插科打诨的日常节奏。
但对于陈默来说,平静的水面之下,是两条商业线同时推进的、暗流涌动的忙碌。
茶颜悦生这边,虽然茶叶的最终源头还没有锁定,但装修和设备采购的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魅影文化那边,在张瑞的带领下,也已经初具雏形。
王浩每天都跟在张瑞身后,疯狂地吸收着关于这个行业的知识,虽然每天都累得像条死狗,但眼神却一天比一天亮。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展。
周三下午,是一节全校范围的公共选修课——《中国经济史》。
这门课,在大多数追求实用的经院学生看来,既枯燥,又冷门,对未来找工作也没什么帮助。
因此,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稀稀拉拉地坐了不到一半的人,大部分都坐在后排,低着头,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赶其他专业课的作业。
只有陈默,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第二排。
他选这门课,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纯粹的,源于兴趣。
他想听听,那些亲身经历过时代浪潮的老一辈学者,是如何看待脚下这片土地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幻的。
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是在经院里传说级别的扫地僧。
杨鸿年,曾经是经院的院长,退休后想挥余热而返聘的教授。
他穿着熟悉的中山装,头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没有带任何教案,只是走上讲台,扶了扶老花镜,用他那略带沙哑的、慢悠悠的声音,开始了今天的故事。
“今天啊,我们不讲课本上的那些数据。
我们聊点实在的,聊聊吃。”
这个出人意料的开场白,让昏昏欲睡的后排,都稍微提起了一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