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每个村子,都有几个擅长做这些的巧手。
以前,这些都是自家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
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把这些分散的、潜在的资源整合起来,把农户们的激情激出来?”
她抛出了具体的构想:
“我建议,是否可以由市场监管(工商)、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牵头,引导和扶持成立一个‘英林传统美食手工艺协会’或者类似的互助组织?”
她详细阐述道:
“这个协会可以做什么呢?第一,制定标准。
与传统美食的老师们傅、手艺能手一起,制定这些传统美食的手工制作标准和工艺流程,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稳定。
第二,技术培训与传承。
组织培训班,让更多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学习这些传统手艺,避免失传。
第三,品牌打造与营销。
统一申请‘英林老味道’、‘英林手造’之类的区域公用品牌或集体商标,设计统一的、有乡土气息又不失精致的包装。
然后,通过我们正在筹建的‘区域特产展销中心’的线上线下平台,以及旅游景点、民宿等渠道,把这些带着温度和故事的‘英林老味道’推广出去。”
她的语气愈坚定: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小作坊’产品。
它们投资小、上手快、非常适合家庭生产。
一个农户,在家门口,利用农闲时间,就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不仅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更能丰富我们的旅游商品市场,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英林的山水,还能带走‘可以吃的乡愁’。
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培育!”
这个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立刻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工商局的负责人先表示赞同:“姜主任这个想法很接地气!
我们之前主要关注的是规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确实忽略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隐形财富’。
成立协会,规范引导,是个好办法!”
农业农村局的同志也认为:“这可以作为‘一村一品’的有效补充,非常适合那些不适合大规模连片开的村落。”
文旅局的负责人更是眼前一亮:“太好了!
这能极大丰富我们的旅游购物体验!
我们可以设计‘美食寻踪’旅游线路,带游客去体验制作过程!”
当然,也有同志提出了对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化难度、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担忧。
但姜南星显然已经深思熟虑,她一一回应,提出了分级监管、试点先行、与电商平台合作等具体措施。
周惟清全程认真听着,末了,他做了总结言:“南星同志提出的这个展‘小作坊’传统美食的思路,切入点很巧,体现了对乡村实际情况的深刻体察和为民情怀。
这确实是我们乡村振兴工作中,可以有效补充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既保住了乡愁记忆,又开辟了增收渠道,一举多得。
请改委会同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尽快研究拿出一个可行的试点方案,选择几个基础好的村先行先试,摸索经验。”
会议结束后,姜南星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她想起曾欢送来的那包豆糕,想起曾欢幸福的笑脸,想起林知意在视频那头的激动,也想起会上大家对这个新思路的认可。
友情与工作,大家与小家,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生活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的方向前行。
那看似普通的豆糕,不仅连接着深厚的姐妹情谊,或许,真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