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哲一行人离开互市仲裁的风波地,信步继续在契丹新村的街道上走着。
空气中飘来一阵熟悉的清香,引得秦哲抽了抽鼻子。
“嗯?这味道…是豆芽!”
他循着香味望去,只见路边一个简易的棚子下,那位刚才聊过天的契丹大娘正忙得不亦乐乎。
她面前摆着几个大木盆,里面是水灵灵、白生生、根根挺拔的绿豆芽。
旁边已经围了好几个等着购买的村民和商贩。
秦哲笑着走过去:“大娘,可以啊!
这才多大功夫,你这豆芽摊子就支棱起来了?生意不错嘛!”
大娘一抬头,见是秦王,脸上笑开了花,连忙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契丹语兴奋地说道:
“秦王殿下!
是哩是哩!
托您的福!
这豆芽,照着您上回教的办法的,长得可好了!
又嫩又香!
煮汤、炒菜、凉拌,大家都说好吃!
这不,刚摆出来,就快卖光啦!
不够卖,根本不够卖!”
她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给一位顾客称豆芽,收下几文钱,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
秦哲看着那水嫩的豆芽,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不错!
得确实好!
大娘,记住咯,这豆芽的法子,勤换水,保持干净,就能一直有好豆芽吃,还能换钱。”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光有豆芽还不够。
家里有空地,再多养几头猪,几笼鸡鸭。
豆渣、剩饭剩菜、还有那遍地都是的野菜,都能喂它们。
等猪肥了,鸡鸭下蛋了,又是一笔进项!
日子啊,就得这么一点点攒,慢慢就好起来了!
放心吧!”
大娘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哎!
听殿下的!
养!
都养!
这日子,有奔头!”
告别了豆芽大娘,秦哲心情颇佳,对秦琼和薛仁贵道:“走,去咱们这儿的‘小吃街’逛逛!
看看长安朱雀街的翻版,在这北疆搞起来没有!”
一行人转过几个街口,喧闹声和诱人的食物香气便扑面而来!
只见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两侧,搭起了一排整齐的棚户摊位,旌旗招展,炊烟袅袅。
各色招牌写得明明白白:“朔州肉夹馍”
、“龙原炸鸡”
、“秦氏凉皮”
、“潼关肉饼”
、“羊肉泡馍”
……俨然一条缩水版但五脏俱全的长安小吃街!
许多摊主,一看就是龙原过来的红棍家属或者培训过的学徒,手法熟练地操持着家伙事。
更多的则是本地的契丹人或周边汉人,经过简单培训,也像模像样地经营着小吃摊。
此时虽不是饭点,但街上已经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有刚下工的契丹汉子,闻着香味摸出几文钱买个肉夹馍解馋;
有带着孩子的妇人,买一份炸鸡腿哄得娃娃眉开眼笑;还有过往的商队伙计,围坐在摊子前,大口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泡馍,驱散北地的寒意。
“老板!
来个肉夹馍!
肥瘦相间,多浇点汁儿!”
“好嘞!
您稍等!”
“这炸鸡腿怎么卖?来两个!”
“三文一个,五文俩!
刚出锅的,脆着呢!”
“羊肉汤给俺来一碗,饼子多撕点!”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食客的吸溜声、油炸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热辣的市井气息。
秦哲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