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臣以为,欲提效率,需从根子上着手。
其一,在于‘简政’。
需重新审视各项律令规章,剔除繁文缛节,明确权责,限定各类事务办结之时限。
此事,可由臣与克明牵头,会同刑部、吏部,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杜如晦点头赞同:“玄龄兄所言甚是。
其二,在于‘放权’。
许多事务,不必事事奏报长安。
可赋予道、州一级主官更大权限,令其在一定范围内相机决断,事后报备即可。
如此,可减少公文往来,提高地方应对能力。
当然,需配以严密监察,防止滥用职权。”
长孙无忌也思索着道:“其三,或可借鉴秦族之法,设立……‘特事特办’之通道。
对于修路、赈灾、军情等紧要事务,可指定专人负责,赋予其临机专断之权,所需钱粮物资,由朝廷专项调拨,绕过常规流程。
只是此人选,需极为慎重。”
李世民听着三人的建议,脸色稍霁,但依旧凝重:“诸卿所议,皆切中要害。
简政、放权、特事特办……这些都是良方。
但药方开了,如何让这具沉疴已久的躯体服下并起效,才是关键。”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远:“秦族之高效,其核心或许并非仅仅在于方法,更在于其‘人’。
那些人,思维活跃,不惧权威,敢于打破常规,一切以达成目标为导向。
而我朝廷官员,饱读诗书,却往往为经典所缚,为规矩所困,缺乏那股子……闯劲和担当。”
房玄龄深以为然:“陛下圣明,一针见血。
教化官员,转变其观念,恐非一朝一夕之功。
或许……可在新科举选拔出的进士中,择其锐意进取者,委以实务,使其在实践中成长,逐步影响旧有风气。”
杜如晦道:“同时,需加强考成。
对办事拖拉、推诿塞责者,严惩不贷;对勇于任事、效率卓着者,破格提拔。
树立榜样,明确导向。”
长孙无忌补充:“信息传递亦是大碍。
如今驿站系统,传递普通公文尚可,若遇紧急军情民变,则度太慢。
或可仿效秦族,建立一套更快捷的……情报传递体系?”
李世民缓缓点头,将几人的建议在心中梳理了一遍:“简政放权,树立新规;选拔干才,破格使用;严明考成,奖优罚劣;改善驿传,畅通信息……好!
便依此方向,尽快拟定详细方案!”
他站起身,语气坚定:“内阁要之责,便是将这提升效率之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朕给你们十日时间,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提升行政效率新则》初稿!
朕要看到改变,哪怕只是细微的改变!”
“如今国力渐复,正是大展宏图之时,绝不能被这效率拖了后腿!
朕要的,是一个能跟上朕开拓步伐的大唐朝廷,而非一个拖后腿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