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科举选士、各道州县的政情民情、边疆防务、与外邦交涉……再加上这刚刚起步的内阁票拟之制,诸多文书需臣等与房相一一过目、批注、协调。
每日案头文书堆积如山,臣……臣与玄龄,近日来,每日能安睡不足两个时辰已是侥幸。”
长孙无忌也苦着脸道:“陛下,非是臣等推诿懈怠。
实在是事务庞杂,远以往。
譬如魏征魏大夫在地方推行新政,遇阻甚多,每日都有急奏请求中枢支援决断。
各地报来的官员考绩需核定,新任命的官员需勘验……桩桩件件,皆非小事,皆需时日仔细办理。
臣等便是三头六臂,也难以……难以顷刻间使诸事井井有条、效率倍增啊。”
三位宰相的话语中,没有推诿,只有沉甸甸的现实和近乎透支的疲惫。
他们不是在抱怨,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大唐这台庞大的统治机器,在经历了高扩张和变革后,其原有的运转模式已经不堪重负。
李世民看着他们憔悴的面容,听着他们言语中那份沉甸甸的无力感,胸中的怒火渐渐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奈和头疼。
他一时语塞。
是啊,他能责怪他们吗?不能。
这三位重臣的勤勉与忠诚,他比谁都清楚。
他们将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国事,几乎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问题不在于人不努力,而在于……事情太多,旧的体系已经跟不上新的需求了。
“唉……”
李世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身体向后靠进龙椅里,揉了揉痛的太阳穴,“朕……知道了。”
殿内陷入一片沉默。
皇帝和他的三位最高臣子,都沉浸在这种被庞大政务和财政压力裹挟的无力感之中。
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重新坐直身体,目光扫过四人,缓缓开口,语气已然平静了许多,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钱的问题,朕再想办法。
开源节流,总能挤出一些。
但效率之事……绝不能就此下去!”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内阁之设,本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如今看来,光有内阁还不够。
玄龄,克明,辅机,你们三人,给朕拿出一个章程来!”
“就从……简化公文流程、明确各部司权责、限定事务办结时限、加强御史台对办事拖沓之稽核……这些方面入手!”
李世民沉声道,“十日!
十日内,给朕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朕要看到……改变!”
“朕就不信,我大唐的朝廷,离了秦族的点子,就真的办不成事,提不了!”
“臣等……遵旨!”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精神一振,齐齐躬身领命。
尽管压力更大,但皇帝明确的旨意和决心,也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挑战巨大,但必须迎难而上。
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责任,是大唐这台机器必须经历的蜕变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