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太原起兵时,那种并肩谋划、共图大业的亲密时光。
那种久违的和谐与默契,让一旁的房杜二相都看得有些动容。
在御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位身穿青袍的史官,正屏息凝神,手执毛笔,在一卷空白的史册上,飞快地记录着眼前这前所未有的一幕。
他的笔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激动。
他知道,自己正在见证并记录一段必将流传千古的帝王佳话!
“贞观二年秋,帝感秦族之功,践昔日‘赐名’之诺。
然名录千数,众皆以为难。
有司奏请百官共议,帝初许之。
既而,帝独坐立政殿,幡然自省,谓左右曰:‘此朕与秦族友人之约也,岂可假手臣工,失其赤诚乎?’遂收成命。”
“是夜,帝召太上皇入御书房,君臣父子,共聚于一室。
焚膏继晷,遍阅群书,字斟句酌,亲为千婴择名。
太上皇倾囊授以古籍,房公、杜公侍立在侧,献计献策。”
“期间,帝与太上皇争论于典章,笑语盈于殿阁,父子之情,君臣之谊,莫过于此。
帝之重诺守信、待功臣以真心、事父以至诚…皆显露无疑。
此非寻常帝王之权术,实乃…千古未有之‘帝友’胸怀也!”
史官写到这里,忍不住停下笔,抬起头,望向那在灯火下热烈讨论的帝王父子,眼中充满了无比的敬佩与惊叹。
“天哪…”
他在心中无声地呐喊:“这…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传说啊…史笔如铁…我…必将今日所见所闻…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
让后世子孙…都知道…贞观天子…是何等的…与众不同!”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将李世民那专注而认真的侧脸,以及李渊那欣慰而投入的笑容,深深地烙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上。
也必将…深深地烙印在…所有即将收到这份“沉重”
而又“温暖”
的礼物的…秦族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