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算解释道,“简而言之,便是于陛下之下,设一核心议政决策机构。
遴选数名最具才干、最得信任的重臣,入值此‘内阁’。”
他详细阐述其运作模式:
“一、所有奏章文书,先送内阁,由阁臣先行阅览,提炼要点,研判轻重缓急,并附上初步处理意见,以纸条粘于奏章之上,此称为‘票拟’。”
“二、‘票拟’后的奏章,再呈送陛下御览。
陛下只需阅览要点及阁臣意见,可迅做出决断,或认可,或修改,或否决,亲笔批示,此称为‘批红’。”
“三、特别重大或疑难之事,由内阁先行商议,提出数个方案,再报陛下圣裁。
日常琐碎事务,阁臣可依律例、惯例直接‘票拟’处理,陛下只需最终过目用印即可。”
他最后强调:“如此,陛下可从海量琐碎文书中脱出来,专注于真正需要圣心独断的大事!
而政务流转效率,可十倍、百倍提升!
此乃真正的中央集权、分层决策之要义!”
这番言论,如同在死水中投入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这…这岂不是分陛下之权?!”
“自古权柄出于上,岂容臣子代拟?!”
“此制闻所未闻,恐生权臣,祸乱朝纲啊!”
以长孙无忌为的一些官员立刻出声反对!
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内阁制”
一旦实行,他们这些依靠接近皇帝、参与御前会议来影响决策的传统重臣,权力将被这个新的核心小圈子极大削弱!
然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们都是务实到极点的政治家,深知目前朝廷决策体系的臃肿低效和皇帝的事必躬亲所带来的巨大弊端。
李算提出的“内阁制”
,虽然大胆,却直指要害!
它不是在分权,而是在优化决策流程,将皇帝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高效地行使最高权力!
李世民的心也剧烈跳动起来!
他太累了,也太清楚目前的困境了。
李算的话,仿佛在他黑暗疲惫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
但他立刻抓住了关键问题,沉声问道:“此策…听起来固然高效。
然,入此内阁者,需何等样人?若所托非人,权柄在手,岂非酿成大祸?”
李算似乎早有准备,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所虑极是!
故,入阁者,必为陛下绝对心腹,且需有经天纬地之才,公忠体国之志!”
他目光扫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意有所指:“需有房相之谋略,杜相之决断!
需能总揽六部,协调四方!
需能秉公持正,不畏权贵!
需能…日理万机而不知疲倦!”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讥讽:“若以如今吏部所选,那些只知吟诗作赋、皓穷经,或靠祖荫混迹朝堂的庸碌之辈,自然不堪此任!
甚至连理解此制精髓都难!”
这话等于把大多数官员都骂了进去,但也无人敢反驳。
李算最后总结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此制若成,陛下可垂拱而治,专注开拓;若败,陛下随时可废此制,权柄依旧在手。
然眼下,吏部近乎瘫痪,人才凋敝,欲行此制,要之急,便是打破常规,为这‘内阁’乃至整个朝廷,选拔真正的实干之才!”
他再次拱手:“故,臣再请陛下,决断,推行新科举,广纳天下英才!
否则,纵有良制,亦无良臣可用,空谈而已!”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心中天人交战。
李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