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在高桥省的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各种讯号已变得清晰无比。
赵伯雄被祁云钟痛斥的消息不胫而走,虽未公开,但足以让省内的政治天平生决定性倾斜。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人事变动的风声也悄然传开——刘省长即将被调离现有岗位,平调至邻省担任政协副主席。
这虽非贬谪,却是一种明确的边缘化,意味着赵伯雄体系之外的本土派力量失去了在政府序列中最有力的支点。
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祁国栋接到一个非正式的通知,中央巡视组的一位成员,那位以严谨寡言、目光深邃着称的郑副组长,希望与他“单独聊一聊”
。
地点不在肃穆的省委会议室,而是在巡视组下榻的宾馆一间安静的茶室。
傍晚,祁国栋只身前往。
茶室里只有郑副组长一人,他正在慢条斯理地烫洗着茶具,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部分表情。
“国栋同志,来了,坐。”
郑副组长没有抬头,声音平和。
祁国栋依言坐下,姿态沉稳,心中却如明镜般清楚,这次谈话的分量,可能比之前任何一次正式询问都要重。
郑副组长将一杯刚沏好的、汤色清亮的龙井推到祁国栋面前,然后才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他。
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抵内核。
“刘省长的事情,听说了吧?”
郑副组长开门见山,语气没有任何波澜。
“听到一些传闻。”
祁国栋谨慎地回答,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
郑副组长微微颔,轻轻转动着手中的小茶杯,仿佛在斟酌词句。
茶室里安静了片刻,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
终于,他停下动作,抬起头,目光如实质般落在祁国栋脸上,问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国栋同志,撇开一切程序和组织考量,只谈能力和局势。
如果……由你来接任省长,担起这副担子,”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你有几分把握,能稳住高桥省的局势,把这艘有些偏航的大船,重新带回正确航道,乃至实现新的展?”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祁国栋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个问题太过直接,太过尖锐,也太过敏感!
它越了常规的组织谈话范畴,更像是一种在非常时期、对非常人选的一种非正式、却极具分量的“摸底”
和“压力测试”
。
它问的不是想不想,也不是程序对不对,而是直指核心——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力挽狂澜?
祁国栋没有立刻回答。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凑到鼻尖,清香扑鼻,但他此刻需要的是这短暂的几秒钟来平复心绪,组织语言。
他深知,任何虚言、套话或者过度自信的表态,在这种层面的对话中,都是极其愚蠢的。
他放下茶杯,目光迎向郑副组长那深邃的注视,眼神中没有闪躲,也没有狂傲,只有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沉静和一种破釜沉舟的担当。
“郑组长,”
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这个问题,我不能,也不敢用简单的‘几分’来回答。
这既是对组织的不尊重,也是对高桥省几千万人民的不负责。”
他略微停顿,继续道:“但是,我可以向您,并通过您向中央,表明我的态度和判断。”
“第一,高桥省的基础是好的,干部队伍的主体是好的,人民追求展的愿望是强烈的。
这是我们可以稳住局面的最大底气和根基。
赵伯雄同志的一些做法造成了混乱和下滑,但并未伤及根本。”
“第二,如果组织信任,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