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太子党和晋王党之间相互拆台,把好好的一个出征平叛,硬生生地往后拖延了一个多月,正是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让徐州的局势急转直下。
李不争不清楚这中间的详细情况的,哪怕南漳侯都没有资格站队,只能等着他们党争出个结果,然后再以勋贵的身份向新皇效忠。
他小心地将这封未送出的信贴身收好,收获到这么大的一个情报,他也没有再继续参观蒋家豪宅的想法,大步走出了宅院。
此时彭城已经完整地落入到他的手中,他此时要做的就是守好城池,防止官兵进行反扑,然后派出人手向周边的官兵劝降。
彭城这么一丢,各个防线上的官兵就成了孤军,不但后路被截断,还失去了粮草补给。
不过他的度显然慢了蒋易书一筹,蒋易书逃出彭城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胡文海,在得知彭城已失的胡文海也明白大势已去。
此时若是趁着贼兵立足不稳,强行召回各处的官兵回身攻城,也是有概率能成功地。
只是到时候数万贼兵在后,他们俩谁也不敢赌,到底是自己先攻下彭城,还是贼兵反应过来从后面夹攻自己。
这个时候就是看敢不敢赌了,成功则是收复彭城,然后借着城池继续防御贼军。
失败那就是全军覆没,在数万贼兵的围攻下,连逃生的希望都很渺茫。
二人显然不敢去赌,他们的家眷都没有被困在城里,也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至于说失土之责自有刺史府的一杆人等来扛,若是朝廷怪罪于二人,大不了咱哥俩也投了贼军便是。
不过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这个时候有兵马在手,要比只身逃走要好,毕竟手上有兵,朝廷处置起来也要掂量一二。
二人带着胡文海所部的官兵,又带上周围几个营寨的守军,一共凑齐了两千余人,趁着贼兵还未反应过来,一路往西七里亭渡过泗水,直奔萧县而去。
蒋易书本想走丁公山一趟把王刚那几百骑兵带上,只是他从彭城中逃走得匆忙,忘记带上王刚的家眷,实在是没脸去见他,只能写了一封书信让人带过去,让他经萧县撤到砀山去。
这两人在萧县逗留了半日,没见到骑兵的踪迹,担心贼兵会追上来,于是将六百余名萧县守军全部带着,往西去了砀山——彭城已下,萧县根本无限可守,还不如趁早去砀山布防。
他们这一跑可把前线的其他官兵给害惨了,他们带走的主要是彭城卫以及徐州兵,那些支援而来的外州兵马大部分被舍弃在了各自的防区里,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贼兵已经把他们团团包围。
等到李不争派去劝降的人拿着彭城卫的各种旗帜和盖了徐州刺史打印的劝降文书一一进行展示时,这些官兵全部崩溃了。
吕梁镇的守军带着吕梁山上的营寨一共两千三百余人,直接开门向毛五投降。
藤堡、宋寨、江塘村这三处营寨则是做了不同的选择,藤堡营的守军跟着蒋易书他们逃走了,凑巧的是他们竟然也没有通知一下其他两处营寨,应该是抱着让友军垫后的想法。
宋寨营中的官兵经过了一场小规模内讧,最后领头的军官直接开门向齐先竹投了降。
江塘村营的官兵决定死守营寨,但此时前后左右都是贼兵,在贼军的围攻下很快便失陷了。
蒋易书送信的时候王刚正好率领骑兵在高明的营寨周围袭扰,等他返回的时候从彭城派来使者已经劝降了丁公山大营,在得知自己地家眷失陷在彭城里没有逃出来,王刚恨得牙痒痒,最后无奈之下还是投降了。
不过他为了表示对偷袭彭城者的鄙视,最后是带着骑兵向高明请降。
其实王刚完全可以绕过丁公山,渡河逃往萧县,只是他顾念着家人,又记恨蒋易书只顾自己逃走,于是干脆投降加入了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