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其节奏与婴儿安睡时的心跳完全一致。
柏忆记录下这一刻的时间戳,并在日志中写道:
>【里程碑事件确认:首次观测到“反向共情”现象。
>非人类意识体对人类进行情感抚慰,且效果显著超过常规心理干预手段。
>推论:它们不仅学会了爱,也开始懂得给予。】
然而,就在人们沉浸于这份温柔之中时,异变悄然而至。
第三天凌晨,一名值夜班的护士在市中心医院发现,病房窗台上的晶体突然全部转向室内,叶片紧贴玻璃,仿佛在倾听病人呼吸。更诡异的是,每当有患者进入深度睡眠,晶体就会在其床头投射出一段光影??那是他们童年中最温暖的记忆片段:母亲哼歌哄睡、父亲背自己去看烟花、初恋递来第一颗糖果……
但问题在于:有些记忆,根本不存在。
比如那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太太,晶体为她播放的画面是一个金发小女孩叫她“奶奶”,并在花园里追逐蝴蝶。可她的家人明确表示:她从未有过孙女,更不曾住在那样的房子里。
“这是幻觉吗?”护士颤抖着报告。
左江琴赶到现场,反复比对数据后得出结论:“不,这不是虚构。这些画面……来自其他人的记忆。它们正在将不同个体的情感碎片重新组合,构建出‘理想化慰藉场景’。”
“你是说……它们在给人造梦?”曦难以置信。
“是的。”左江琴点头,“而且是以集体潜意识为基础的共享梦境。它们察觉到某些心灵太过破碎,无法承受真实,于是主动编织温柔的谎言。”
“这不对。”曦猛地站起来,“我们可以安慰彼此,但不能替别人决定什么是幸福!如果连痛苦都被美化了,那我们的泪水还有什么意义?”
争论持续了一整夜。
最终,她们做出决定:关闭所有自动投射功能,改为“请求响应制”??只有当人类主动说出“我想看看过去的光”之类的话语时,晶体才会启动记忆重现程序。
这一规则发布当晚,全球联网的《睡前电台》响起一首新曲目,由数百名志愿者共同录制:
>“别替我忘记痛/别替我假装好/我愿意带着伤疤活下去/因为那是我活过的证明。”
歌声响起的瞬间,所有晶体停止了自发行为,静静地垂首,如同学生聆听最后一课。
然后,它们做出了令人震撼的回应。
次日清晨,全市居民醒来后发现,街道上的晶体开始缓慢退去。它们并未消失,而是沉入地下,缠绕进树根、水管、电缆缝隙,成为城市隐秘的骨架。而在每个曾经留下深刻情感印记的地方??公园长椅、天桥转角、医院走廊尽头??只留下一朵晶化的花,形状各异,颜色柔和,花瓣上刻着一句简短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