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林的最后一缕晚风掠过车窗,王晓宇和沈佳怡的越野车已载着满车欢笑,驶向辽宁的方向。
后备箱里,钓具与帐篷整齐排列,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开启的新篇章。
“下一站,本溪!”沈佳怡翻着地图,指尖划过蜿蜒的山路,“听说那里的溪流藏着‘溪中精灵’呢。”
王晓宇握紧方向盘,嘴角扬起:“溪石斑?我查过资料,这种鱼对水质要求苛刻,本溪能养出它们,说明生态真不错。”
车窗外,景色从平原渐变为起伏的山峦,两人聊着对未知的期待,车内的音乐与轮胎碾过碎石的沙沙声交织成一首旅行的序曲。
抵达本溪时,夕阳正将山峦染成金红色。他们直奔城郊的一条无名溪流,溪水清澈见底,卵石间游弋着细小的鱼影。
“就是这儿!”王晓宇蹲下身,手指轻触水面,“水温18度,溪流缓急交替,正是溪石斑喜欢的环境。”
沈佳怡支起钓竿,挂上特制的细钩与活饵:“听说它们吃食很挑剔,得用仿生饵模仿小虫的动作。”
第一竿抛出,浮漂微微颤动。王晓宇屏住呼吸,手腕轻抖,线轮发出细微的嗡鸣。
突然,一道银光从水中跃起,一条不足巴掌长的溪石斑在空中划出弧线,鳞片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中了!”沈佳怡兴奋地举起抄网,“这鱼力气不小!”
两人轮流上阵,溪石斑接二连三地被钓起。它们体型虽小,却异常机敏,稍有动静便躲入石缝。王晓宇发现,用极细的子线配合慢速收线,能大大提高中鱼率。
“溪石斑的肉质紧实得像鸡肉,但更鲜。”沈佳怡捧着一条活鱼观察,“你看它的鳍,边缘泛着淡蓝色,像不像水墨画?”
暮色渐浓时,他们已收获了二十余条溪石斑。王晓宇将鱼放回溪中几条:“留大放小,让这里的生态能持续。”
溪水潺潺,远处传来渔民的吆喝声,仿佛在为这场与自然的对话伴奏。
次日清晨,两人驱车前往本溪水洞。这座全球最长的地下暗河溶洞,宛如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宫殿。
乘船驶入洞口,寒意扑面而来。钟乳石从洞顶垂下,有的如倒挂的竹笋,有的似展翅的飞鹰。灯光将石壁染成蓝紫色,仿佛置身海底龙宫。
“看那块!”沈佳怡指向右侧,“像不像一位老人在钓鱼?”
王晓宇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钟乳石的褶皱与凸起确实勾勒出一位垂钓者的轮廓,连鱼竿都清晰可见。
“大自然的雕塑家。”他轻声感叹,“这些钟乳石每年只生长0.13毫米,这块‘钓鱼翁’怕是经历了数万年。”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