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德的那句接班人像一道突如其来的聚光灯,将苏晚推到了设计界的风口浪尖。赞誉与质疑如潮水般涌来,她开始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每个设计——这个细节是否足够大师级?那个创意是否符合接班人的水准?
深夜的实验室里,苏晚第三次修改同一个设计草图。智能面料与苏绣的结合本已臻完美,但她总觉得缺少了某种难以言喻的。
还在改?顾晏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刚结束纽约的会议,风尘仆仆却第一时间来找她。
苏晚放下画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总觉得不够好。
顾晏舟走到她身边,目光扫过设计图。那是件将宋代山水画意境与光敏纤维结合的长裙,裙摆会随着穿着者的步态呈现不同的水墨效果。
很美。他中肯地评价,但不像你的作品。
苏晚怔住:什么意思?
太追求重量感他轻轻点着图纸上过于复杂的结构,你在试图创作杜兰德式的作品,而不是苏晚式的作品
这句话像一记警钟,在她心中回荡。
顾晏舟关掉工作室的主灯,只留一盏台灯。在昏黄的光线下,他翻开她的素描本:
看这些早期的草图,多么灵动。那时的你从不会考虑这是否配得上大师认可,只是纯粹地表达心中的美。
苏晚望着那些略显青涩却充满生命力的线条,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她被接班人这个称号束缚住了创作的手脚。
知道杜兰德为什么选择隐退吗?顾晏舟继续引导。
他说...商业成功让他失去了创作的初心。
正是。顾晏舟合上素描本,而现在,盛誉正在让你失去你的独特性。
他带她走到实验室的材料区,那里陈列着各种正在研发中的智能面料:
你的价值从来不是成为第二个杜兰德,而是做唯一的苏晚。记得吗?是你让缂丝在智能时代重获新生,是你把北斗七星绣进了礼服,是你用中医哲学预见了金融危机...
苏晚的指尖拂过光敏纤维,感受着材料在手下微微发热。是啊,她走过的路,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
杜兰德大师欣赏的,顾晏舟注视着她的眼睛,正是那个敢于打破常规的苏晚。而不是一个模仿他的追随者。
第二天,苏晚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取消了原定的新系列发布会,在工作室门口贴出一张手写通告:
寻找苏晚的路上,暂停营业。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像回到学生时代,背着素描本走遍巴黎的博物馆、小巷、市集。她在蓬皮杜中心一坐就是整天,在塞纳河畔看夕阳西下,甚至去菜市场观察摊贩包扎花束的手法。
她不再思考大师会怎么做,而是专注于我感受到了什么。
某个清晨,她在圣日耳曼大道的一家古董店前驻足。橱窗里摆着一台十九世纪的天文仪器,黄铜构件上刻着精细的星座图。突然,一个灵感如闪电般击中她——
为什么不能把星图织造法与现代天文数据结合?让服装成为可穿戴的星空?
她重回实验室,把这个想法变成设计。这一次,笔下流淌出的线条不再刻意追求深刻,而是回归了她特有的灵动与诗意。
当晚,她把新草图拿给顾晏舟看。
这才是你。他欣慰地笑了,比任何接班人都更珍贵。
苏晚终于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模仿,而是像杜兰德那样,始终保持创造的勇气与真诚。
她给远在普罗旺斯的大师寄去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张新设计的照片和一句话:
我在成为最好的苏晚的路上。谢谢您的指引。
三天后,她收到回信。杜兰德在信的末尾写道:
现在我终